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大学生涯规划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揭秘大学信息差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食品营养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2月26日 ~ 2024年02月26日
学时安排: 2-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人一生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饮食是贯穿一生且可被掌控的重要因素。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素?它们在身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加工中如何变化?日常饮食该如何搭配?该如何利用现有营养学知识指导膳食保证健康?食品产品又应该如何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关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您将会有一个更清晰认识。
人一生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饮食是贯穿一生且可被掌控的重要因素。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素?它们在身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加工中如何变化?日常饮食该如何搭配?该如何利用现有营养学知识指导膳食保证健康?食品产品又应该如何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关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您将会有一个更清晰认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加工贮藏中食物营养价值的变化、特殊人群的营养与膳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南以及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等。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结合SPOC线上辅助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异步SPOC)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的食品营养知识来解决与营养有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食品开发、营养咨询、健康管理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营养学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授课目标

培养以国民营养健康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宽广国际视野,掌握并运用食品营养学知识和原理,通过分析综合、自主探索、团队协作,解决营养保健、食品研发、食品生产中复杂问题的“新工科”创新人具体学习目标设置如下:


1. 

      知识与能力:理解食品营养学前沿科学理念;掌握并运用必需营养素、食物营养、合理营养的概念、知识和科学原理,面向多元化人群营养需求,正确评价、判断和制订膳食营养方案与食品产品方案;


2. 

      思维与过程:通过综合分析、自主探索与团队合作,解决食品研发、食品生产中的营养相关科学问题,形成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3. 

      情感与价值:树立以国民营养健康为导向,进行食物加工制造的行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成绩 要求

1.考核方法

过程考核(含作业、平时测验、课堂讨论、课程报告与创新实践)和期末闭卷非标考试。

2.成绩评定方法

过程考核占50%,期末闭卷非标准答案考试成绩占50%,期末考试采用强制达标及格线。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营养与健康以及营养与营养学的关系等;2. 掌握食品营养学中的基本概念(营养素、必需营养素、营养价值);3、掌握营养学基本工具(营养质量指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定义、使用方法。
(一)绪论
包括营养的重要性、营养与健康、食品营养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方向等内容。
第一节 营养的重要性
主要介绍我国居民的营养现状与饮食误区。
第二节 营养与健康
包括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的后果等内容。
第三节 营养与营养学工具
第四节 人体消化系统与食物的消化
能量
课时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能量单位、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人体能量需要量与食物来源以及肥胖的危害、原因与控制;2. 掌握生理能值、基础代谢、食物生热效应的概念以及影响人体基础代谢和能量需要的因素。3. 肥胖的成因与科学减重
包括能量和食物能值的概念、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推荐能量摄入量与能量平衡、肥胖及其控制、能量的食物来源等内容。
第一节 能量及其单位
包括能量的概念、来源及单位。
第二节 食物能值
包括产能营养素、物理能值、生理能值的概念。
第三节 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
包括能量需要的概念、人体能量消耗的影响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食物生热效应、运动生热效应、人体总能量消耗的测定、人体能量需要量的确定等内容。
第四节 推荐能量摄入量与能量平衡
包括能量平衡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不同年龄及活动量人群的能量摄入量标准。
第五节 肥胖及其控制
包括肥胖的定义、原因、危害、控制等。
第六节 能量的食物来源
碳水化合物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性、消化、吸收及其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危害及其参考摄入量;2. 掌握膳食纤维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以及膳食纤维的特性。3. 理解代糖等其他甜味剂及其特点、营养前沿发展
包括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特性、消化、吸收、功能、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等内容。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特性
包括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方法、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特性以及益生元、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等概念。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包括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内容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包括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等内容。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包括碳水化合物的糊化、焦糖化、非酶褐变和老化等变化。
第五节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包括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常见食物和单双塘的血糖生成指数等。
第六节 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包括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和过多的危害、参考摄入量、食物来源等。
蛋白质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特性、分类、消化、吸收、代谢、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多的危害以及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指标和方法;2. 掌握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模式、氮平衡和完全蛋白质等概念;3. 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
包括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功能特性、消化、吸收、在加工中的变化、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氮平衡,氨基酸的营养学分类,食物蛋白质的分类与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与功能特性
包括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功能特性等内容。
第二节 蛋白质的功能
包括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内容。
第三节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氨基酸转运等。
第四节 氮平衡
包括氮平衡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
第五节 必需氨基酸
包括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限制氨基酸的概念与种类以及必需氨基酸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等。
第六节 食物蛋白质的分类与评价
包括蛋白质的分类,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的概念,食物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消化率、净利用率、功效比值、氨基酸评分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第七节 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包括热变性、非酶褐变反应等内容。
第八节 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包括蛋白质缺乏和摄入过多对健康的影响、蛋白质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等内容。
脂类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脂类的分类、结构、消化、吸收、代谢、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脂肪酸的分类方法以及脂肪摄入过量的危害和脂类参考摄入量;2. 掌握必需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3脂肪酸和n-6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生理功能; 3. 掌握脂肪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以及膳食脂类营养价值评价依据。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脂类的分类、结构、消化、吸收、代谢、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脂肪酸的分类方法以及脂肪摄入过量的危害和脂类参考摄入量;2. 掌握必需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3脂肪酸和n-6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生理功能; 3. 掌握脂肪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以及膳食脂类营养价值评价依据。
水和矿物质
课时目标:1. 了解矿物质的分类、吸收、代谢以及引起人体矿物质缺乏与过量的原因; 2. 了解钾、钠、铜和氟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及食物来源;3. 掌握矿物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概念以及影响钙和铁吸收的主要因素; 4. 掌握钙、镁、铁、锌、硒、碘和铬的生理功能、缺乏表现与食物来源。
包括水的生理功能、矿物质概述、食品加工对矿物质的影响以及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种类、生理功能、缺乏、过量、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等内容。
第一节 水
包括水的生理功能、来源、瓶装饮用水的种类等内容。
第二节 矿物质概述
矿物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概念与种类、矿物质的特点和生理功能以及人体矿物质缺乏与过量的原因等。
第三节 常量元素
包括钙、镁、钠和钾等的生理功能、吸收与代谢、缺乏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第四节 微量元素
包括铁、锌、硒、碘、铬、铜和氟等的生理功能、吸收与代谢、缺乏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维生素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维生素分类、理化特性、吸收与代谢、作用特点、缺乏与过量的原因、参考摄入量及食品加工对其影响;2.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E的生理功能、缺乏表现及食物来源;3. 掌握水溶性维生素B1、B2、PP、B6、叶酸、B12和C的生理功能、缺乏表现及食物来源。
包括维生素的定义、分类、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等内容。
第一节 维生素概述
包括维生素的定义、分类、维生素缺乏或过量的原因、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的关系等内容。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D、E的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等内容。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的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等内容。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各类食物的化学组成与保健作用;2. 掌握谷物、薯类、大豆、杂豆类、坚果、蔬菜、水果、乳类、蛋类、畜禽鱼类、食用菌藻类的营养特点。3. 加工与食物营养变化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各类食物的化学组成与保健作用;2. 掌握谷物、薯类、大豆、杂豆类、坚果、蔬菜、水果、乳类、蛋类、畜禽鱼类、食用菌藻类的营养特点。3. 加工与食物营养变化
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南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膳食模式的概念与种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平衡膳食宝塔的食物构成与特点;2. 掌握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概念与要求以及荤食与素食合理搭配的营养作用
包括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概念及要求、膳食模式的概念与种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荤食搭配的作用、营养与美容、营养与免疫以及营养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等。
第一节 合理营养
包括合理营养的概念、作用及要求等内容。
第二节 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
包括平衡膳食的概念、作用及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概念和内容,膳食模式及其种类等内容。
第三节 合理烹调
包括合理烹调的概念及作用以及主食和副食的合理烹调要求等内容。
第四节 膳食制度
包括膳食制度的概念、三餐食物的合理分配及科学配餐原则等内容。
第五节 饮食习惯
包括饮食适宜、饮酒适度、补品适用等内容。
第六节 吃荤与吃素
包括荤食与素食的营养特点、荤食搭配的作用等内容。
人群营养与膳食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 1. 了解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2. 掌握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以及母乳喂养的优点。
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等内容。
第一节 孕妇的营养与膳食
包括妊娠期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妊娠期营养的重要性、妊娠期的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等内容。
第二节 乳母的营养与膳食
包括哺乳期的生理特点、哺乳对乳母健康的影响、哺乳期的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等内容。
第三节 婴幼儿的营养与膳食
包括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母乳喂养的优点、婴儿辅食添加的基本原则等。
第四节 儿童的营养与膳食
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
第五节 青少年的营养与膳食
包括青少年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
第六节 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
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与合理膳食原则。
疾病与临床营养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营养与美容、免疫、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的关系和食疗美容原则;
第一节 营养与美容
包括营养与皮肤健康的关系以及食疗美容原则等内容。
第二节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包括营养与免疫以及营养与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关系,以及这些慢性病的营养防治等内容。
营养导向食品设计与研发
课时目标:1.能力与思维:辩证理解膳食营养理论与食物实际加工之间的关联和距离;能够根据食物原料的营养特点、营养素稳定性特点、功能因子,正确选择和创新性地设计合适的食物加工、贮存方式,以营养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了解行业技术动态。2.情感与价值:塑造营养导向食品制造的价值信念;树立终身学校的理念;培养探索求新的探索精神。
翻转课堂——课程任务5的展示、研讨与修改
学生分组讲解人群需要及市场空缺、产品设计思路、产品原料及配料选择原则与原因、产品加工工艺选择、需要的设备,对最终预期的产品进行预评价,课后实践的预期时间
教师(课程团队、工艺学相关教师或校外专家)点评,小组研讨,修改产品设计方案,尝试分析发现健康食品的设计、研发难点,例如风味、质构、食物资源可得性与营养需求的冲突、矛盾等,探索解决路径,准备课后实施。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具备基本的生理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将有助于对本课程的理解。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书籍:

1. 孙长灏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白卫滨:《食品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3

主要参考书籍:

1. Frances Sizer, Ellie Whitney. <Nutrition: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13th edition, 2013

2. 王希成译, 塞泽尔等著:《营养学:概念与争论》第八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贾冬英,姚开:《食养与食疗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4. 葛可佑主编《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郝玲,李竹主译:《营养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Coulston, AM, Boushey CJ, Ferruzzi M. <Nutri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3rd edition. Academic Press/Elsevier, 2008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 杨月欣等著:《中国食物成分表》,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素膳食推荐摄入量》,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5.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主要参考网站:

1. https://www.cnsoc.org/cn/  (中国营养学会)

2. https://www.chinacdc.cn/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https://www.who.int/en/  (世界卫生组织)

4. https://www.cdc.org/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 https://www.usda.org/  (美国农业部)

 

出于课程教学需要,本课程中的部分图片借鉴自网络,在此对图片的作者等有关权利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欢迎这些图片的作者等权利人与《营养学》课程团队联系,共同探讨营养学课程教学与研究。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四川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段飞霞

段飞霞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