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微生物学B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1年09月20日 ~ 2022年01月18日
学时安排: 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72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从微生物的不同类群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生长、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生态和环境保护几个模块,讲授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课程资源丰富。并通过学生设计微生物产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模式,培养学生应用微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能力。

      课程面向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专业等应用型专业。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核心理论知识,了解微生物学的实际应用领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奠定基础。



成绩 要求


成绩分布分4部份:


(1) 平时成绩 10%)包括:上课纪律、上课发言、平时复习和回答问题等。


(2) 项目报告书(20%)包括:查阅资料的全面性,设计思路的条理性,项目内容的新颖性,实验方案的科学性。


(3) 网络资源的学习(20%)包括:参与网络资源的学习、参加网上测评等。


(4) 期末考试成绩(50%):以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为原则。




课程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绪论

0.1 微生物与人类

0.2 微生物学发展史

0.3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0.4 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及国民经济——沈寅初院士

课堂讨论

绪论测验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

1.2 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

1.3 肽聚糖

1.4 革兰氏染色

1.5 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膜)

1.6 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质和核区)

1.7 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糖被

1.8 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鞭毛

1.9 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芽孢

1.10 细菌的繁殖方式

1.11 细菌的群体形态

1.12 古生菌的结构特点

1.13 放线菌的概念及形态结构

1.14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和群体特征

细菌部分知识点测验

放线菌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1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群体特征

2.2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2.3 酵母菌的生活史

2.4  霉菌的概念、基本形态及群体特征

2.5 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式

2.6 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式

2.7 霉菌的无性孢子

2.8 霉菌的有性孢子

2.9 霉菌的生活史

2.10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的繁殖方式

2.11 蕈菌的生活史

酵母菌部分知识点测验

霉菌部分知识点测验

蕈菌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3.1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成分

3.2 病毒的分类与繁殖

3.3 亚病毒因子

3.4  病毒与实践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4.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

4.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主动运送和基团移位

4.4 选用、设计培养基的四个原则(1)和(2)

4.5 选用、设计培养基的四个原则(3)

4.6 选用、设计培养基的原则(4)和四个方法

4.7 培养基的种类——从对成分的了解和外观的物理形态作分类

4.8 培养基的种类——从对微生物的功能作分类

课堂讨论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之脱氢——ED途径

5.2 递氢和受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5.3 递氢和受氢(发酵——乙醇发酵)

5.4 递氢和受氢(发酵——乳酸发酵及其他发酵类型)

5.5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5.6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1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6.2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6.3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和高密度培养

6.4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氧气

6.5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pH

6.6 实验室中微生物的培养

6.7 生产实践中微生物的培养

6.8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物理方法

6.9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化学方法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1 遗传相关概念及经典实验

7.2 基因突变

7.3 影印平板法

7.4 突变与育种——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7.5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

7.6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导

7.7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接合

7.8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原生质体融合

7.9 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7.10 菌种保藏

课堂讨论----你如何看待"微生物变异对人类来说是 '双刃剑'!"----举例说明!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知识点测验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8.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8.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的处理

课堂讨论

微生物的生态部分知识点测验

第九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9.1 通用分类单元/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9.2 Bergey氏鉴定手册

9.3 微生物鉴定——经典方法与现代方法

9.4 古生菌的分类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部分知识点测验

展开全部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余志良

余志良

教授、博导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