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课程具有半理论和半经验性、规范性和多解特征。为实现工程问题的理论溯源和理论知识的工程落地,本课程创造新采用“从工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再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工程-理论-规范-工程的闭环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规范意识和理论基础,实现理论和实践并重。课程通过SPOC在线精品MOOC视频学习、工程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展示、课程翻转、高阶课外创新拓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环节,线上和线下结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材施教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快速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级多途径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最终实现有效传授知识、全面培养能力、促进人格养成、实现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秉承四川大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土木工程专业“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将达到如下水平:
知识传授:通过学习钢筋混凝土各类受力构件的破坏特征,掌握相应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能力培养: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获得构件设计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通过综合性训练,培养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能力;
价值塑造:通过学习结构的安全适用耐久性,认识到土木工程人员的责任重大,引入超级工程和大国工匠工程,提高专业认可度、增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理想信念。
本课程授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具体目标包括:
1. 知识传授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习题练习、参观等形式进行教与学,传授基本知识。
2. 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资料查询、归类、综合等基本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完成习题、思考题、进行试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提出观点、小组讨论、辩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完成作业、习题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试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观、结合课程教学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逐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在实践活动中及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工程实践与科研小组活动,培养个体的自主能力和在集体中的合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通过参加工程实践、科研课题活动及集体试验项目,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和进取精神;通过英语教学、聆听专家讲座,拓展国际视野。
3. 素质提升
以教师的知识、行为,以校园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通过专家的讲座,学习和感受大师的科学态度、工作精神;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解决抽象和复杂问题;以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的结合构建专业知识的构架,以递进式的习题和实验组成实践训练体系,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建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事件分析、人物介绍等宣传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I、工程力学II、结构力学I、结构力学II
教材:
[1]顾祥林主编.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2]Gu X L, Jin X Y, Zhou Y. Basic Principle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and Springer, 2015.
主要参考书:
[1]朱伯龙主编.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2]李国平主编.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James K. Wight, James G. Macgregor. Reinforced Concrete – Mechanics and Design. 5th Edition,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9.
[4]Nawy, Edward G. Reinforced Concrete: A Fundamental Approach (5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