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在于探讨五千年华夏文明所蕴藏的传播智慧。课程借助传播学的理论视角重新审思华夏文明,从而展示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期为构建华夏传播学的理论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课程力求高扬中华文化立场,全球传播视角。例如,课程中将突出中西在传播观念上的差异,西方是理剖万物,而中国是心传天下。此外,整个课程意在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即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提炼中国人的沟通智慧与理念,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本课程在于探讨五千年华夏文明所蕴藏的传播智慧。课程借助传播学的理论视角重新审思华夏文明,从而展示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期为构建华夏传播学的理论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课程力求高扬中华文化立场,全球传播视角。例如,课程中将突出中西在传播观念上的差异,西方是理剖万物,而中国是心传天下。此外,整个课程意在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即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提炼中国人的沟通智慧与理念,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内容上,力求摆脱了西方传播学成熟的内部学科分类束缚,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经过挖掘、整理、研究和扬弃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胚胎,如心传天下论、风草论、礼乐传播论、情感传播论,圣贤传播论、隐喻传播论、时空传播论、生活媒介论、身体传播论、中西对话论、天下一家论、海外传播论、共生交往论等,力争整体上能够建构起华夏文明传播理论的基本框架。
授课目标: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从传播学视角推动中华文化更深入更多元的研究,从而为全方面阐释中华文明提供理论支持,换言之,学生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了解了传播学理论,又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粹。此外,课程努力意在向世界说明中国,传播中国,尤其是阐述中华文明是可沟通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以和谐共生为传播旨趣,从而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理论支持。课程最终目标是通过一代代学术传承,最终能够为传播学“中华学派”的创立提供受众基础和研究后备力量。
成绩 要求
(1)最后总课程成绩在60分至80分为合格,80分以上为优秀。成绩合格及优秀的同学可根据实际需要申请认证证书,认证证书收费:100元/人
(2)总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总50%。 平时成绩由单元测试、单元作业、课程讨论组成。其中单元测试占35%,单元作业占10%,课程讨论占5%。
(3)单元测试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
互评作业的要求:每人应互评至少5份作业,未参加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成绩的80%。参加互评,未完成5份的,给与所得分数的90%。
(4)课程讨论需在“课堂讨论交流区”发言才能得分,参与老师发起的讨论,回复主题帖,达到5个以上才能得到满分。评论不计分,其他讨论区不计分。
课程大纲
绪论
1.1 为何需要研究华夏文明传播
1.2 何为华夏?
1.3何时文明?
心传天下:华夏文明传播的特质论
2.1 理剖万物:西方文明传播的本质
2.2 心传天下:华夏文明传播的特质
2.3 和谐传播:华夏文明传播的内涵
风吹草偃:华夏文明传播的效果论
3.1 风草论:本土化传播理论的追寻
3.2 风草论的观念基础
3.3 风草论的传播效果
天下一家:华夏文明传播的价值论
4.1 儒道学说对“交流无奈”的回应
4.2 “一尊重,三超越”:新时代中国对“文明传播”规律的基本认知
4.3 中华新文明主义:传播需要文明,文明需要传播
共生交往:华夏文明传播的方法论
5.1 配天:中国人对生存的基本理解
5.2 共生:从“生生之德”思考交往之道
5.3 能中为大:华夏文明传播的规范
5.4 中国:华夏文明传播的元符号
情深意切:华夏文明传播的情感表达
6.1道始于情:情感进入礼乐传播实践的进程
6.2修身为本:先秦儒家情感传播的起点
6.3忠恕并行:先秦儒家的情感传播的互动模式
6.4体恤民情:先秦儒家情感传播的共鸣效应
言传身教:华夏文明传播的身体学习系统
7.1 志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的目的论
7.2 时习之:中国式言传身教的学习系统
7.3 内自省:中国式以身为媒的教化思想
显隐一体:华夏隐喻传播的转化之道
8.1显隐传播:传播学中国化的思考
8.2 隐秀:文心雕龙的隐传播思想
8.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一种传播方式
制礼作乐:华夏文明传播的运作机制
9.1 礼乐协同:华夏文明传播的基本范式
9.2 礼乐传播:一种大众传播形态
9.3 礼乐下移:民间对礼乐传统的发扬与改造
崇圣尊贤:华夏文明传播的主体论
10.1圣之起源:口语传播时代的“通者”
10.2立言不朽:以“经”之书写立法及话语权的释放
10.3圣贤气象:“圣”的意义迁移与传播主体的自我建构
仰观俯察:华夏时空传播观
11.1概论:时空传播研究的媒介意义
11.2时空一体:《周易》的时位调控与关系建构
11.3与时偕行:儒释道三教对“时”的发展
11.4天下文明:华夏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
以瓷为媒:华夏文明传播的海外传播
12.1时间维度:大宗货物延续千年,极具代表性
12.2空间维度:器成天下走,极具影响性
12.3器物维度:文化融合古今中外,极具媒介性
江湖庙堂:华夏文明传播的传送带
13.1 江湖: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与生活追求
13.2 庙堂:中国式的政治传播与进取精神
13.3 仁以为己任:江湖庙堂中的华夏文明传播
门与桥:华夏文明传播的生活媒介
14.1 门道:中国人的生活媒介想象
14.2 光耀门楣:中国人生活媒介的符号化表征
14.3 桥:中国文艺的文化母题
14.4 桥:中国人对生活圆满的建构意象
我传故我在 :华夏文明传播的西方回应
15.1 与媒介环境学的对话:认识、趣旨与目的
15.2 技术生态论:“王者机器”与华夏文明传播
15.3 对话麦克卢汉:从“”冷、热媒介“说起
15.4 对话詹姆斯·凯瑞:技术实践背后的华夏传播观念探究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 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资料
教材:谢清果等著:《华夏文明研究的传播学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教辅:谢清果编著:《华夏传播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
谢清果主编:《华夏传播学读本》,世界道联出版社,2014年。
谢清果主编:《华夏传播学新读本》,九州出版社,2021年。
谢清果编著: 《华夏传播学的想象力》,九州出版社,2018年。
谢清果编著:《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 》,九州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