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5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16日 ~ 2025年01月19日
学时安排: 1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15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纽约时报》编辑尤金·罗伯茨曾经说过:“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进入故事的中心”的新闻采访技能和“把读者带到现场”的新闻写作技能:(1)新闻采访——“进入故事的中心”:新闻记者应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赶到现场,并在新闻事件现场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全面的访问获取生动丰富的新闻素材和细节材料;(2)新闻写作——“把读者带到现场”:新闻记者应该用具体鲜活的文字描写再现新闻采访过程中所获取的新闻素材,通过新闻作品让读者看见并体验报道中的动作,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纽约时报》编辑尤金·罗伯茨曾经说过:“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进入故事的中心”的新闻采访技能和“把读者带到现场”的新闻写作技能:(1)新闻采访——“进入故事的中心”:新闻记者应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赶到现场,并在新闻事件现场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全面的访问获取生动丰富的新闻素材和细节材料;(2)新闻写作——“把读者带到现场”:新闻记者应该用具体鲜活的文字描写再现新闻采访过程中所获取的新闻素材,通过新闻作品让读者看见并体验报道中的动作,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新闻采访的性质与原则,掌握采访的基本任务与步骤、新闻采访的具体方式与方法、新闻线索发现的技巧、新闻报道策划的具体技巧、访问和观察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掌握消息、通讯、特写等文体的写作规律与技巧,掌握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新媒体环境下融合报道的技巧。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意识、新闻线索的发现能力、新闻选题策划能力、和谐访问氛围的营造能力、访问与信息挖掘能力、现场观察过程中的细节捕捉与再现能力、消息与通讯等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新媒体环境下的融合报道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绩 要求

平时成绩=考勤(含思政表现)10%+课堂互动与讨论(含雨课堂弹幕、投稿、随堂测试)20%+慕课平台学习70%(慕课平台线上学习+单元作业);

最终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

最终考核成绩评定等级: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0分为合格;71-80为良好;81-100分为优秀。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概念,理解新闻采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了解当前新闻采写面临的挑战,明确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采写的基本理念,掌握学习新闻采写的意义与方法。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和新闻采写的主要任务——捍卫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四个自信”、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1.1 什么是新闻采访与写作
1.2 新闻采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1.3 当代新闻采写面临的挑战
1.4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采写
1.5 学习新闻采写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采写在本质属性和行为方式上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把握新闻采写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理解并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培养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2.1 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2.2 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2.3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第二章 新闻采写的主体——记者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记者的角色与职责,了解记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并培养和增强记者的主体意识。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7个中国记者节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理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职责使命、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掌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和宪法法治意识的采写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爱国主义情怀和宪法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3.1 记者的角色与职责
3.2 记者的修养与职业道德
3.3 记者的主体意识
第三章 新闻采写的客体——新闻事实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事实的含义与特性,理解并掌握新闻敏感的含义、培养途径以及新闻事实的识别方法,理解并掌握新闻事实选择的主要依据。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意识,掌握提升政治认同和增强民族团结的采写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4.1 新闻事实的含义与特性
4.2 新闻事实的识别
4.3 新闻事实的选择依据
第四章 新闻采写的成果——新闻报道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掌握新闻报道的构成要件,了解新闻报道的文体类型,了解深度报道的文体类型。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报道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理解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观和疫情防控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掌握深度报道记者的职业精神的采写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5.1 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
5.2 新闻报道的构成要件
5.3 新闻报道的文体类型
第五章 新闻发现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发现与新闻采写的关系,理解新闻发现的目标和依据,理解新闻发现思维的动态过程,掌握新闻发现的方法,掌握新闻线索的来源、筛选与甄别。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宪法法治观念,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治观念、民族团结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6.1 新闻发现的意义
6.2 新闻发现的目标与依据
6.3 新闻发现的动态过程
6.4 新闻发现的方法
6.5 新闻线索的寻找
第六章 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的内涵及其作用,理解新闻选题确定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掌握采访策划的原则与方法。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培养学生在“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7.1 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的内涵及其作用
7.2 新闻选题的确定
7.3 采访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七章 采访的类型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访问的三种形式、观察的三种方式,了解文献采集的四种方法,掌握体验式采访、隐性采访的特点,理解社会调查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法治观念,旨在培养学生在“四史教育”、宪法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8.1 访问
8.2 观察
8.3 文献采集
8.4 其他采访
第八章 采访的准备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约定采访对象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选择采访对象、认知采访对象的具体要求,理解新闻背景资料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性,掌握采访计划的拟定的方法。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两岸民众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掌握爱国主义情怀,旨在培养学生在“四史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9.1 采访对象的约定
9.2 新闻背景的准备
9.3 采访计划的拟定
9.4 采访的其他准备
第九章 采访的实施——访问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访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使学生掌握营造融洽访问氛围的技巧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类型、一般要求和主要方法。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10.1 访问的特质
10.2 访问的氛围
10.3 提问的类型和方法
第十章 采访的实施——现场观察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现场观察的作用和观察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现场观察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场观察力培养的途径。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牧民卓嘎、央宗一家守边卫国的感人故事,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责使命,掌握现场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旨在培养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责使命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11.1 现场观察的作用和内容
11.2 现场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11.3 现场观察力的培养
第十一章 采访的实施——记录与核实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采访记录的作用,掌握采访记录的内容,掌握采访记录的方法与技巧,理解采访记录整理的重要性,掌握采访记录核实的方法。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责使命,掌握采访记录的技巧,旨在培养学生在“四史教育”、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责使命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品质。
12.1 采访记录的作用与内容
12.2 采访记录的方式与技巧
12.3 采访记录的整理与核实
第十二章 消息写作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消息的特点与类型,理解并掌握消息的五个构成部分,掌握消息导语、背景与主体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思政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新闻工作的初步能力,教导学生掌握各类形式的新闻写作能力,思想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所收集的采访资料的思辨意识、实践观、诚信观等,同时培养学生快速接受各种新闻信息(消息),敏捷地捕捉消息中透露出来的社会变化的同时,辨别新闻本身是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具备正确舆论导向能力。通过近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新疆新闻奖的作品,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和体会,掌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息写作能力。
13.1 消息的特点与类型
13.2 消息的构成
13.3 导语的写作
13.4 背景的写作
13.5 主体的写作
第十三章 通讯写作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通讯的特点与类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通讯的结构类型,使学生掌握通讯的主题、选材与表达。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思政案例分析,突出通讯写作的针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性强的通讯作品进行分析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们的思政教育动力;让新疆故事、中国故事抵达群众心里,用信心凝聚建设新时代的美好力量。
14.1 通讯的特点
14.2 通讯的类型与结构
14.3 通讯的主题与表达
第十四章 特写写作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特写的特点与类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事件特写、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的写作要求,使学生掌握特写的写作技巧。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一些思政主题的新闻特写作品的分析,研究新闻特写的亮点和不足,找出最感动人的细节,找出印象最深的环节,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奋斗意识。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指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促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发展。
15.1 特写的特点
15.2 特写的类型
15.3 特写的写作技巧
第十五章 广播新闻写作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广播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广播新闻的特点,理解广播新闻的分类方法,掌握广播新闻写作的结构形式、结构要求和语言运用。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一些思政主题的广播新闻作品的分析突出广播新闻是耳朵新闻,牢记“为听而写”,培养学生们在快速接受各种新闻信息,敏捷的捕捉到消息中透露出来的社会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思想和各种信息的综合技能,以及心智健康、独立自主、善于沟通、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生动讲好新闻故事,把中国故事和新闻故事讲述得立体生动。
16.1 广播新闻的特点
16.2 广播新闻的分类
16.3 广播新闻写作的结构与语言
第十六章 电视新闻写作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理解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特点与要求,掌握电视现场报道和电视专题报道文字稿的写作规律与技巧。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一些思政主题的电视新闻作品的分析,在电视新闻写作训练过程中既要突出其写作技能,还需要明确综合写作与沟通技巧中的人文性、伦理性、价值观等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有效表达的习惯。引导学生把中国故事和新闻故事讲述得立体生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17.1 电视新闻的特点
17.2 电视新闻的文字稿的写作特点与要求
17.3 两类常见的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
第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理解网络新闻的特点和类型,了解网络专题新闻、网络新闻直播、博客新闻、微博新闻、播客新闻和手机新闻的特点与要求,掌握网络新闻的文本结构和语言技巧。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一些思政主题的网络新闻作品的分析,对网上充斥着各种博取眼球、获取流量、提高转化率的目的、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污染网络空间的网络新闻,提醒并引导学生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网上网下一起讲好中国的好故事,促使大家凝聚奋斗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18.1 网络新闻概述
18.2 网络新闻的类型
18.3 网络新闻文本结构与语言
第十八章 融合报道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融合报道的特点,了解融合报道的样态类型,理解融合报道的呈现方式,掌握融合报道的生产流程、角色分工和外部合作。本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一些思政主题的融合报道作品分析,在手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受到各种思潮、价值观的激烈冲击和碰撞的年轻一代,进行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9.1 融合报道概述
19.2 融合报道的呈现方式
19.3 融合报道的样态类型
19.4 融合报道的制作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等

参考资料

 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参考书:《新闻采访教程》,张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白贵、彭焕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新闻采访与写作》,高钢、潘曙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李希光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参考网站:1.中国记协网:https://www.zgjx.cn/

         2.新华网:https://www.xinhuanet.com/ 

         3.人民网:https://www.people.com.cn/

         4.央视网:https://www.cctv.com/

         5.新疆日报网:https://www.xjdaily.com/

         6.天山网:https://www.ts.cn/

新疆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李宏刚

李宏刚

副教授

武运波

武运波

主任编辑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