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争创双一流大学的理工科综合性大学而言,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专业知识会带给你一份像样的工作,而只有文化,才能带给你大任与成功。本课程是文学基础课,涉及中国与欧洲文明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两极文明呈现的不同特点,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美学知识至关重要,往古者,所以明今,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掌握相应的文学与写作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文学史学美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与创新性思考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各类文体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体裁写作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四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规律,为学生奠定文学基础,掌握本科生应必备的哲学、美学、艺术知识,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重要的是通过互动性的课程,不仅掌握应用文体的创作规律与方法,而且确立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理解写作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文论历史,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理解文章的写作过程与文学的创作方法及其异同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铸造深厚的文学修养。
(1)以历史阶段为线索,理解写作理论的起源和变迁。
(2)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规律及步骤。
(3)自如运用各种文本的创作方法,能够自主创作各类艺术文体及应用文体。
(4)拟定主题收集资料,分组进行专题讨论。
(5)按照课堂所授的名著导读写出读书笔记。
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课程讨论(20%):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老师发起的讨论,发帖和回帖的数量总共达20条及以上,可获得满分。MOOC平台默认只有“课堂交流区”这个部分的讨论才能计算成绩。本课程每一小节都会指定讨论题目,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
2.课后作业(30%):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延伸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具体要求参见每次作业说明。作业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分,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6个。互评完成的计分规则为,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获50%分,未完成互评6个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100%。本课程一共有2次课后作业。
3.期末考试(50%):包括15个单选题和15个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只有1次完成机会。
总成绩60分及以上合格,80分及以上优秀,可申请相应证书。
第一章写作理论的变迁
1.1 中国古代文论
1.2 20世纪写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写作的基本能力
2.1感受
2.2思维
2.3想象
第三章写作的基本流程
3.1聚材
3.2运思
3.3行文&3.4改稿
莫言作品的读后感
第四章文学创作
4.1诗歌
4.2散文
第五章文章写作
5.1社会评论
5.2杂文
5.3学术论文
影评
了解文艺评论产生的大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
教材:
《基础写作》,唐丹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参考书:
(1)《基础写作教程》, 陈亚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写作基础教程》, 傅德岷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3)《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马正平主编,人大出版社,2010年7月
(1)如何拿到课程学分
完成线上回答问题及讨论要求
完成分组讨论课程作业,制作PPT、收集视频支撑材料。
完成课堂布置的写作训练及读书笔记。
通过课程考试。
(2)没有文学基础是否可以选这门课
可以,本课程通过梳理文学评论发展史引出各种文本的写作规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问题写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