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们人类提供粮食,医药等。了解生命本质从学习植物开始;探索生命的奥秘从学习植物开始。认识多彩的植物,丰富自己多彩的生活!
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们人类提供粮食,医药等。了解生命本质从学习植物开始;探索生命的奥秘从学习植物开始。认识多彩的植物,丰富自己多彩的生活!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个体发育的形态结构及器官建成过程、植物类群进化与分类的一门基础生物科学,也是我校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及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个体发育的形态结构和植物界主要类群的系统演化趋势,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研究、利用和保护植物奠定基础。
授课目标
1.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组织的形成及其功能;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生长过程与形态结构,叶的形态结构;花药、子房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果实、种子的形成和形态结构;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理解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特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增粗生长过程及次生结构;C3与C4植物叶片结构特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形成以及双受精过程;被子植物生活史;各大类群植物主要特点。
3.了解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等知识;植物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叶的生态类型、营养器官的生理功能;植物界进化演化的基本趋势;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等。
成绩 要求
课程成绩分为三个部分:
单元测验(占总成绩的50%):共有10次客观测试题;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客观题组成;
论坛参与(占总成绩的10%):学员在课程讨论区发言20次及以上者,可以获得10分,未参与发言者这项成绩为零分。
对课程有帮助的同学,可获得10分以内的加分,包括推广课程,积极帮助其他学员,对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证书的形式包括有免费证书(电子版)和认证证书(纸质版),同学们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课程大纲
绪 论
1.1 植物与生物界(含植物多样性简介)
1.2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3 植物科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1.4 植物学研究内容、学习目的和方法
1.5 植物科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植物形态建成的基础——细胞与组织
课时目标:本章重点是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植物组织的类型和功能,难点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全能性与极性、复合组织与组织系统。
2.1 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0.5学时)
2.2 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0.5学时)
2.3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学时)
2.3.1 细胞壁与细胞间联络结构
2.3.2 细胞膜与胞基质
2.3.3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2.3.4 细胞核
2.4 植物细胞后含物(0.5学时)
2.5 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生长与分化(1学时)
2.6 植物组织 (2学时)
2.6.1 植物组织及其形成
2.6.2 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2.6.3 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
种子与幼苗
3.1种子的形态结构与类型
3.2种子萌发与幼苗的形成
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与发育
4.1 根的形态结构与发育(3.5学时)
4.1.1 根的生理功能
4.1.2 根与根系的类型
4.1.3 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4.1.4 侧根的形成
4.1.5 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4.1.6 根瘤与菌根
4.2 茎的形态结构与发育(3.5学时)
4.2.1 茎的生理功能
4.2.2 茎尖(芽)的结构
4.2.3 茎(芽)的类型与分枝方式
4.2.4 茎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4.2.5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4.3 叶的形态与结构(2学时)
4.3.1 叶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4.3.2 叶片的结构
4.3.3 叶片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3.4 叶的衰老与脱落
4.4 营养器官的变态(1学时)
4.5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植物的整体性(学生自学与讨论)
4.5.1营养器官功能的协同性
4 5.2营养器官之间结构的联系
植物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与发育
课时目标:掌握植物花药、胚珠、果实的结构与发育
5.1 植物的繁殖(0.5学时)
5.2 花的组成与发生(0.5学时)
5.3 雄蕊的结构与发育(1.5学时)
5.4 雌蕊的结构与发育(1学时)
5.5 开花、传粉与受精(1学时)
5.6 果实、种子的结构与发育(1学时)
5.7 被子植物生活史(0.5学时)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与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课时目标:理解植物类群生活史特点以及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
6.1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2学时)
6.1.1 植物分类的意义
6.1.2 植物分类的方法与各级分类单位
6.1.3 植物命名的方法
6.1.4 被子植物分类原则和依据
6.1.5 植物检索的编制和应用
6.2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4学时)
6.2.1 原核藻类(蓝藻门)(0.5学时)
6.2.2 真核藻类 (绿藻门、褐藻门)(1学时)
6.2.3 苔藓植物门(0.5学时)
6.2.4蕨类植物门(0.5学时)
6.2.5 裸子植物门(0.5学时)
6.2.6被子植物门(0.5学时)
6.2.7植物界的发生与演化规律(0.5学时)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强胜 主编,《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继 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云龙 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姚家玲 主编,《植物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学习网站:
1)https://nhjy.hzau.edu.cn/kech/zwx/
2)https://www.whiob.ac.cn/
3)https://garden.ibcas.ac.cn/
4)www.plantphysio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