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是一门讲求实践效益的学科,属人格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作为公安业务公共通识选修课,能提升个体或群体的核心素养,实现三维度目标:知识、认知;能力技艺;情感态度。
人格是产生主观恶性的基础条件 ,应成为警务心理学教学与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学警、初任民警。专家认为,心理分析能力是《犯罪心理学》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而《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以九型人格类型分析能力为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员的“识人能力”,包括辨识人格类型,把握各类人格行为的规律性,了解各类人格从心理健康到心理异常的“层级”和路径,了解其潜在的违法犯罪心理,预见各类压力源及人际关系对各种人格类型发生影响的可能性,树立发展和发挥各类人格才华与潜能的思路。正确地识别学员自己的人格类型是课程最基础的目标,也使学员能够正确意识、识别其它人格类型、判定他人人格类型的重要条件和参考体系。犀利、快速地判别他人的人格类型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行为开展心理学动机分析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二者均为公安民警识人辨人分析人的重要从业心理素质。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基于九型人格理论,认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民警,无论是心理健康人、心理异常人还是犯罪人,其人格类型均可以用九型人格加以分类,而人格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存在健康或不健康,犯罪或不犯罪的现象,违法犯罪是当事人最错误地使用自身人格类型的表现,其方式也带有自己所属人格类型的“烙印”。《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在讲解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大量案例实证研究和把九型人格中的每一型人格处在不健康层级时容易犯的罪行进行人格关联性解读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人格与犯罪经历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差异。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心理行为实训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教学目标:
1.总体“三维度”目标: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是一门讲求实践效益的学科,属人格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作为全校的公共通识选修课,能提升个体或群体的核心素养,实现三维度目标:知识、认知;能力技艺;情感态度。
2.具体目标:
A.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需要了解人格的基本概念、九型的来源和发展、九型与疾病的关系,人格与犯罪的关系,理解九种性格类型里每种性格类型的不同心理困境和家庭背景、亲密关系和权威关系、注意力和直觉类型、适合和不适合的环境、高低层级心境和高低层级德行、低层级状态下的犯罪心理与行为等知识点。
B.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需要能够辨别自己、亲友和他人(包括执法对象、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类型,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发展过程,能够调整和改善自己性格当中的适应不良部分,把自己性格当中的优势部分发挥出来,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问题——包括对执法对象的犯罪人格分析探源。
C.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催生自己与他人的人格良好面(健康层级)。具备宽容、体贴和理解的品质;能看到个体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明确个体人生目标并积极进取;工作思维开放而又理性,待人真诚、友好,减少犯罪;工作方法与效率创新而高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课程主旨内容简介
九型人格,也称“九种人格”、“九种性格”等,是了解他人、认识自我、修正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学问,被称为当今最实用的人格分析理论。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
美国中央情报局把它作为一个识人指南,用以洞察各国元首的行为特质,斯坦福大学也把它引进到MBA的课堂来训练学员的领导力。此外,它还广泛地被可口可乐、惠普、at&t、诺基亚、通用汽车等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阶层深入研习,借以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九型人格被誉为沟通的“圣经”和最有效的“读心术”,为公共服务与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真实、深刻而又层次分明的人性地图,帮助从业者管理者去认知自我、了解他人。
公安教育渴望得到心理学的助力,而九型人格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心理健康程度的人,还适用于存在异常心理,甚至具有犯罪心理活动的人群。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人格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以及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犯罪心理的研究对象,除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
⑴把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5种人的心理和行为:
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
③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 ④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
⑵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
①犯罪心理结构 ②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③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④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⑥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
总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人格是产生主观恶性的基础条件 ,应成为警务心理学教学与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学警、初任民警。专家认为,心理分析能力是《犯罪心理学》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而《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以九型人格类型分析能力为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员的“识人能力”,包括辨识人格类型,把握各类人格行为的规律性,了解各类人格从心理健康到心理异常的“层级”和路径,了解其潜在的违法犯罪心理,预见各类压力源及人际关系对各种人格类型发生影响的可能性,树立发展和发挥各类人格才华与潜能的思路。正确地识别学员自己的人格类型是课程最基础的目标,也使学员能够正确意识、识别其它人格类型、判定他人人格类型的重要条件和参考体系。犀利、快速地判别他人的人格类型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行为开展心理学动机分析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二者均为公安民警识人辨人分析人的重要从业心理素质。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基于九型人格理论,认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民警,无论是心理健康人、心理异常人还是犯罪人,其人格类型均可以用九型人格加以分类,而人格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存在健康或不健康,犯罪或不犯罪的现象,违法犯罪是当事人最错误地使用自身人格类型的表现,其方式也带有自己所属人格类型的“烙印”。课程的定位是通识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学警开放。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一个技术、两个模型、三个层级、四个态度”展开。 “一个技术”指九型人格类型快速判定“2步法”,是课程的核心技术,能够结构化地指导学员判定自己和他人的九型人格类型。 “两个模型”指基于生理、进化心理学的“三脑模型”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情绪动力模型” ,其中“三脑模型”是心理活动的“硬件基础”, “情绪动力模型”为“软件”,软硬件结合的讲解能够帮助学员掌握一般行为动机和认知过程分析的原则、技巧和思路; “三个层级”指普通人、心理异常人和犯罪人三个连续的心理健康变化层级,展示人格类型从健康到异常,再到犯罪的“全景”图像; “四种态度”指培养学员树立“容忍” “理解” “珍惜” “提升”四种面对人格类型的人文态度。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在讲解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大量案例实证研究和把九型人格中的每一型人格处在不健康层级时容易犯的罪行进行人格关联性解读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人格与犯罪经历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差异。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九型人格”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重要的一环,在实践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实为通过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为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作积极补充和铺垫。
课程旨在通过揭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性格人的行为、每个性格的相互关系及其优势与劣势,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成为人群的焦点,而有些人则非常低调或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乐观、悲观或唯心论等等,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九种性格各自的特点,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全部行为、思想和情绪的来源,学会调整和改善自身;学会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帮助学生洞察人心,用最有效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以形成良性的同学关系、职场关系、家庭关系等人际关系,最终提升个体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属心理学范畴,公共选修课,属于普适性的,由于具有相对独立性,不需要先修任何其它类课程,只要学习者能保持平静,在沉思中去学着观察和体会自己和他人内在人格层级的至善至恶与违法犯罪可能倾向即可。
三、实践实训安排: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众多的犯罪类型案例中, 因人格问题而引发的犯罪危害极大。这类犯罪人虽然各种人格类型都有,但多是出于九型人格的非健康低层级,主要表现为冷漠、残忍, 常常从小就有违法犯罪前科, 虽经刑罚处罚但不思悔改,继续重复各种犯罪, 制造系列性的严重犯罪。研究这类人的犯罪心理,我们可以发现:这类人不同于反社会人格,也不同于一些以某类犯罪为常业的惯犯,他们有明显的导致其犯罪人格的后天影响背景。他们虽然在犯罪群体中所占人数比例不大,但他们是系列性的恶性案件的主体。从预防犯罪的角度观察、控制并减少这种人员的出现对于减少系列的恶性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实训环节将以这类人(九型人格中非健康低层级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的方法探讨这类犯罪人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以此寻求预防对策,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对策。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考查,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期末的考核采用上机题库的方式,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平时成绩由考勤(5%)和课堂互动(15%)、教学视频观摩感(10%)和三次实训作业(30%)四部分构成。
“九型人格与犯罪心理”课程属心理学范畴,公共选修课,属于普适性的,由于具有相对独立性,不需要先修任何其它类课程,只要学习者能保持平静,在沉思中去学着观察和体会自己和他人内在人格层级的至善至恶与违法犯罪可能倾向即可。
教学参考书:
1)明茏.原“型”毕露 —人格类型的分析技巧.上海:上海交大出版,2017版;
2)何艳著.《别怪我是九型人格测试狂》,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3)张玉辉编著.《九型人格》(白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4) 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5) 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版;
6) 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
7)[美]帕尔默著,徐扬译.《九型人格》,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