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2年03月20日 ~ 2022年06月15日
学时安排: 2小时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379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是统领法学课程体系的“第一课”。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是法学各门课程、法学教育各个环节的共同使命。加强对大学生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本课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为基础内容,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为辅助,教学内容主要由原文原著、科学阐释和典型案例分析构成。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一方面,可以构建学生们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知识体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们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观察法治现象、分析法治问题、处理法治关系的技能,更好地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授课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系统讲授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使学生领会《概论》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二、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提升学生践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和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教学强化法治思想教育,强化学生执法为民、执法公正的职业素质教育,建立起尊重权利、敬畏法律的执法理念。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而奋斗的政治意识、理论自觉和实践定力。


成绩 要求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最终学习成绩。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以考查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


课程大纲
绪论 第一编
课时目标:绪论[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第一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意义[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意义第二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意义[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意义第三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第四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世界意义[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世界意义
绪论
[主要内容]
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论述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
二、深刻论述党的领导的决定性作用
三、深刻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的显著优势
第二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提高政治判断力、
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逻辑
二、深刻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
三、深刻论述法治领域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问题
第二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产生是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二、马克思主体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持续创新发展的思想指南
第二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领域的重要理论板块
第三节习近平法治思想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二、全面总结新时代法治领域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
三、创立发展系统完备的科学法治理论体系
第三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法、讨论法
[本章的重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本章的难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指针
一、引领法治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
二、引领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
三、引领法治工作质效取得历史性突破
四、引领法治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
第二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科学提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提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图景
三、科学提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
四、科学提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第四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世界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一、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二、深刻揭示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规律
三、锤炼人类社会共同价值
四、推进人类政治文明进步
第二节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中国方案
一、深刻揭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二、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指明方向
三、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第二编 第五章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课时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并准确理解“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三、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先就是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居于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
五、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六、党的领导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
第二节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一、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三、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一、“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
二、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三、划清党委领导与私情插手、包庇性干预的界线
第六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基础的基本原理,理解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根本目的,坚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生命线。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做出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一、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将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人民权益要考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一系列重要制度构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第三节 坚持以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为根本目的
一、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坚持立法为民;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司法为民;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
二、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依法保障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障公民人格权不受侵犯;保障公民财产权;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劳动权;加强对特殊群体权益的保护。
第四节 坚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生命线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法律确认和保障平等。
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建设。
第七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课时目标:[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结合《宪法》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理解、掌握和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并深入植根于执法实践中;了解我国法治道路的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历史;深刻认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优势和保障,要有自信、有底气和有定力。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节 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一、坚持和发展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的宝贵经验和制度优势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三、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
第三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一、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定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三、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
第八章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课时目标:[教学基本要求]1.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真诚的热爱宪法、拥护宪法。2.理解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3. 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4. 掌握全面实施宪法的根本要求和制度保障。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一、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逻辑理据
二、我国宪法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和西方“宪政”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节 不折不扣贯彻以我国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一、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二、坚持把宪法制度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
第三节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第四节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一、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
二、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加强宪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话语体系
第九章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课时目标: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理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有积极作用;法治和国家治理、法治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法治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掌握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与法治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国家事业发展
二、法治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两大奇迹”的创造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二、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第三节 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一、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二、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三、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
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第十章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十一章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课时目标:第十章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化对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解,厘清模糊认识。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掌握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内涵。第十一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运用系统性思维理解“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掌握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的内涵。
第十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第二节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新兴领域立法;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科学推进法典化进程。
第三节 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全民守法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节 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建设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体系。
第五节 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加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和人才保障;加强科技和信息保障。
第六节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健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健全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健全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十一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二节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三节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四节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加快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第十二章 坚持关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十三章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课时目标:第十二章 坚持关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学理内涵、目标导向和重要举措。第十三章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辩证关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现实意义。掌握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理解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第十二章 坚持关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推进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完善立法体制
第二节 推进严格执法
行政执法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第三节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
一、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三、强化对司法权力的制约监督
第四节 推进全民守法
一、信仰法治才能自觉守法,法律要发挥作用
二、全体人民遵守法律,建立牢固的法制群众基础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制素养
第十三章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原则
二、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现实意义
三、正确处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
一、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
二、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第三节 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一、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二、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第四节 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
一、综合利用法制手段开展斗争
二、提高对外斗争能力
第十四章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第十五章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课时目标:第十四章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理解法治工作队伍是法律运行的专门力量和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掌握对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总要求;理解并掌握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第十五章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明确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理解并掌握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具体要求。
第十四章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一、法治工作队伍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二、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终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第二节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
一、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二、加强新形势下政法队伍建设
第三节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一、加强律师队伍建设
二、加快发展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
三、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
第四节 加强法学专家队伍建设
一、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专家队伍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五节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
二、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
三、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第十五章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一、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
二、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检察权、司法权
三、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着以上率下的作用
第二节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一、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二、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
三、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
四、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第三节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一、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强化规则思维
二、必须重程序、强化程序思维
三、必须牢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化公平思维
四、必须保护人民权益,强化人权保障思维
五、必须牢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思维
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第四节 用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发挥“关键少数”作用
一、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职责
二、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三、法治之下,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第三编
课时目标:第十六章 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是关乎法治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问题,厘清政治和法治问题上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遵循政治和法治的辩证逻辑。坚持从政治上看法治,在法治中讲政治,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第十七章 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将改革和法治喻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的深刻涵义。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十八章 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法治促进发展和安全。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第十九章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和道德是两类重要的社会规范。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深化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十六章 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
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
第二节 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体现
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和政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
第十七章 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
第二节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第十八章 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
第二节 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史安全的保障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依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三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第十九章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第二节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第三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用法律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第二十章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互促进、相互保障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第二节 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强化制度治党的根本性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法理学与宪法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


参考资料

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南京警察学院
13 位授课老师
邵艳

邵艳

副教授

林平

林平

教授

赵文清

赵文清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