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多学科综合课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如物质代谢、细胞、遗传、病原微生物、免疫和药理;下篇介绍了人体九大系统结构、功能及常见疾病。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将人体的组成、结构、生理、病理等相关知识融合。打破课程界限,实现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正常与疾病的有机结合。以便了解各课程知识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联系、正常功能与疾病发生的相互联系。
通过学习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使同学们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建立“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模式,为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及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授课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并了解生命活动规律,能将所学基础医学知识与疾病发生机理相贯通,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健康管理工作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1.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笔试(闭卷)方式。
2.考核要求:考核学生理解、掌握与运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水平和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3.综合成绩组成:平时成绩50%+终结性考核成绩50%。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由平时测验成绩和课内实验成绩组成。平时测验成绩是平时课堂测验和阶段性测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30%;课内实验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时的表现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评定,占总成绩的20%。
(2)终结性考核成绩:按照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原则进行考核,主要测验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占总评成绩的50%。
1 物质代谢与体温(12学时)
1.1碳水化合物
1.2蛋白质
1.3脂类
1.4核酸
1.5糖代谢
1.6脂代谢
1.7蛋白质代谢
1.8遗传信息的传递
2 细胞(8学时)
2.1细胞壁
2.2细胞膜
2.3细胞器
2.4细胞核
2.5细胞分裂
3 遗传与遗传病(4学时)
3.1概论
3.2单基因遗传病
3.3多基因遗传病
4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10学时)
4.1细菌
4.2病毒
4.3免疫系统
4.4免疫应答
5 运动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6学时)
5.1骨
5.2骨连接
5.3骨骼肌
5.4运动系统相关疾病
6 血液(8学时)
6.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6.2血细胞
6.3凝血
6.4输血
7 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12学时)
7.1循环系统概述
7.2心脏
7.3血管生理
7.4血管系统疾病
8 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6学时)
8.1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8.2口腔
8.3胃
8.4小肠
8.5大肠
8.6肝和胰脏
9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4学时)
9.1呼吸器官
9.2肺通气
9.3气体交换
9.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10 泌尿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6学时)
10.1泌尿系统概述
10.2肾脏的结构
10.3尿的生成
10.4尿的排放
10.5泌尿系统疾病
11 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4学时)
11.1女性生殖系统
11.2男性生殖系统
11.3人体胚胎发生
11.4生殖系统疾病
12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4学时)
12.1内分泌系统概述
12.2下丘脑与垂体
12.3甲状腺
12.4肾上腺
12.5胰岛
12.6内分泌系统疾病
13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12学时)
13.1神经系统概述
13.2神经系统一般规律
13.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
13.4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调节
13.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3.6脑的高级功能
13.7神经系统疾病
14 感觉器官的结构、功能与疾病(2学时)
14.1视觉器官
14.2听觉器官
复习《医用化学》课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