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建筑设计5》课程(原命名《建筑设计3》,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起改为《建筑设计5》)是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主干必修课程系列中的一门。我们赋予本课程探讨“空间主题创作”的特色使命。课程以“小型博物馆”建筑类型为载体,重点探讨建筑设计中的难点:“空间主题创作”。
课程目的:
了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熟悉小型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要点;
掌握建筑设计主题创作的主要方法;
熟悉协同创作的工作方式,锻炼沟通汇报的能力,掌握相关专业软件技能;
《建筑设计5》课程(原命名《建筑设计3》,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起改为《建筑设计5》)是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主干必修课程系列中的一门。我们赋予本课程探讨“空间主题创作”的特色使命。课程以“小型博物馆”建筑类型为载体,重点探讨建筑设计中的难点:“空间主题创作”。
课程目的:
了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熟悉小型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要点;
掌握建筑设计主题创作的主要方法;
熟悉协同创作的工作方式,锻炼沟通汇报的能力,掌握相关专业软件技能;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建筑设计5》课程(原命名《建筑设计3》, 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起改为《建筑设计5》)是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主干必修课程系列中的一门。我们赋予本课程探讨“空间主题创作”的特色使命。课程以“小型博物馆”建筑类型为载体,重点探讨建筑设计中的难点:“空间主题创作”。
课程特色:
特色1、内容的创新性:不局限于建筑类型的建筑设计实践教育;而是立足“小型主题博物馆”这一适合的建筑类型,在进一步熟练“分析综合型”解题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主题创作”的方法和实践训练。
特色2、方法的有效性:方法简单科学,能有效指导非艺术类学生开展“空间主题创作”,让它不再是“法无定法、领悟为主”的教学难点。
特色3、推广的灵活性: “主题设计”教学环节以“周”为单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前期训练模块,便于灵活衔接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程,形成新的组合,比如“主题酒店”、“主题民宿”等,有利于课程推广。
课程建设历程:
2012 年,获得校级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奖;
2013年,立项浙江省首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2013年,课程视频获得省微课大赛二等奖;
2018 年,获首批校级一流课程;
2019年,获浙江省高校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
2020年5月,获浙江省一流课程;
2024年5月,课程教材建设工作获批浙江省“十四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成绩 要求
1、本平台(中国大学MOOC)的线上课程对应《建筑设计3》线下课程的“1.概念设计”阶段。
2、概念设计阶段的成绩包括:概念设计成果的评分(单元成绩)占80%,学习参与度(研讨、论坛、到勤等)占20%;
3、概念设计成果的评分(单元成绩)以互评方式完成。每个同学至少互评5个作品。参与互评数量不足的,个人单元成绩按80%计;不参与的,个人单元成绩按50%计。
4、百分制的最终成绩在本平台只能呈现为”优秀“(90及以上)或”合格“(60及以上,90以下),老师会在学校教务系统里按百分制详细输入。
课程大纲
A、建筑设计前期工作流程
课时目标:能独立开展博物馆建筑设计
a1、类型建筑(博物馆)设计要点学习;(第1周)
a2、地形分析;(第1周)
a3、总体方案布局(基地出入口;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建筑功能分区);(第1周)
B、主题设计工作流程
课时目标:能合作开展主题设计和创作
b1、设定主题;(第1周)
主题选择的原则:
具体而明确;
有宣传、启示、教育、激励或警示等积极意义;
场地选择和区域定义上体现独特的地域优势或历史价值;
被广泛了解,或具有潜在趋势;
作者自身有兴趣、有体会;
(鼓励结合热点时事,开展主题设计)
b2、发展线索;(第2周)
通过强制联想、头脑风暴,收集主题相关线索,记录线索;
b3、归纳切入点;(第2周)
分析、整理主题相关线索,联系建筑设计各要素,找到若干条对建筑设计有指导意义的“重要线索”,进而产生设计的主要切入点和若干个次要切入点;
C、概念设计成果表达
课时目标:能整合内容,完成概念设计成果的表达
c1、整合与调整(第3周)
整合A、B两部分成果,并做出适当调整。比如主题设计对建筑总体布局、入口空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需要调整原先初步设想的建筑布局。
c2、概念设计成果表达(第3周)
内容生动:使用“关键词、示意图、草图、草模……”等视觉表达方式,
逻辑清晰:使用“连线、箭头、色彩……”等视觉表达方式,尽可能简洁明了地描述上述整个设计思路;并用“案例示意图”等手段描述各切入点预计的设计效果。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