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汽车底盘的性能评价与计算方法,包括汽车动力性参数装置确定与计算方法;汽车燃料经济性计算与降耗措施;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计算;汽车制动过程分析及性能计算;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与性能计算,汽车行驶平顺性计算与悬架系统参数的确定方法;汽车通过性计算。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参数描述知识,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汽车底盘的性能评价与计算方法,包括汽车动力性参数装置确定与计算方法;汽车燃料经济性计算与降耗措施;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计算;汽车制动过程分析及性能计算;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与性能计算,汽车行驶平顺性计算与悬架系统参数的确定方法;汽车通过性计算。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参数描述知识,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课程作业评价: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性能参数,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课程实验评价:1:通过实验的环节,了解汽车试验的全过程;掌握最基本的汽车整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包括试验车的检查准备、测量原理,试验方案的设计、测试设备的选择、试验操作、误差来源和控制、数据的取得和记录、试验结果分析计算整理;3)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汽车理论和汽车试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结课考试评价: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性能参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的评价述、表达和分析;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Automobile Theory)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8123209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4学时(单独实验课)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理论课教材: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
实验课教材:沈辉.《汽车理论实验指导书》自编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课程网页:http://eol.yzu.edu.cn/meol/jpk/course/blended_module/index.jsp?courseId=10715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汽车底盘的性能评价与计算方法,包括汽车动力性参数装置确定与计算方法;汽车燃料经济性计算与降耗措施;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计算;汽车制动过程分析及性能计算;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与性能计算,汽车行驶平顺性计算与悬架系统参数的确定方法;汽车通过性计算。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参数描述知识,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1 | 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参数描述知识,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 指标点1.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车辆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检测与控制的复杂工程问题。 |
2 |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 指标点2.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3 | 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指标点6.1:在车辆工程领域的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
4 | 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指标点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系表
序号 | 课程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1 | 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参数描述知识,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 1.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平顺性、通过性的定义与计算表达。 2.弹性轮胎地面力学基本方程、空气动力学方程、汽车制动过程计算分析、二自由度汽车运动微分方程、人体对振动的描述、汽车振动系统简化及传递特性。 | 课堂讲授 |
2 |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 1.车辆动力性、燃料经济性的计算表达,影响因素。 2.车辆动力参数装置对动力性、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3.车辆制动效能的计算表达,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轮制动器在各种路面的制动过程表达。 4.弹性轮胎侧偏刚度的计算表达,二自由度汽车的稳态、瞬态响应的计算表达; 5.单质量、双质量悬挂系统的频响特性计算表达,影响因素。 6.车辆通过性的计算表达。 | 课堂讲授 实验教学 |
3 | 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1.汽车动力性能参数的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方法。 2.汽车制动系统参数对制动性能的影响、计算表达与分析方法。 3.转向系统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稳态与瞬态响应的影响与计算分析方法。 4.人体对振动的评价与路面统计特性计算表达。 | 课堂讲授 |
4 | 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1.汽车动力性、燃料经济学实验; 2.汽车制动性实验。 | 课堂讲授 实验教学 |
五、课程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 | 讲课(学时) | 实验(学时) |
绪论 | 2 |
|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 6 | 1 |
第二章 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 2 | 1 |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确定 | 2 |
|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 6 | 2 |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 6 |
|
第六章 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 6 |
|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 2 |
|
合 计 | 32 | 4 |
六、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 论(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概况;掌握不同类型车辆性能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汽车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与方法;学习思路;汽车新技术简况。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汽车理论研究的内容,本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作原理及特征;汽车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进展。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6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动力性计算方法;汽车驱动过程的力学分析;汽车行驶附着条件;汽车功率平衡;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匹配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一、汽车动力性
二、动力性评价方法
三、各种车辆动力性指标要求
第二节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的驱动力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三、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第三节 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力
一、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力
二、汽车的附着力
第四节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一、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二、动力特性图
第五节 汽车的功率平衡
一、功率平衡
二、功率平衡图与后备功率
第六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一、汽车理想动力源
二、液力变矩器性能
三、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动力性计算
第七节 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一、电动汽车动力性指标
二、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计算
三、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计算
教学要求:汽车动力性计算;汽车驱动过程的力学分析;汽车行驶附着条件;汽车功率平衡;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匹配计算。
重点难点: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与汽车附着力的计算。
第二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多工况燃油消耗量计算方法;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高效率节能汽车的研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一、燃油消耗率计算
二、百公里油耗计算
三、多工况油耗计算
第三节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一、使用方面
二、汽车结构方面
第四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一、混合电动汽车的特点
二、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三、混合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教学要求: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多工况燃油经济性计算;分析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因素。
重点难点:汽车燃料经济性计算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内容;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方法;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方法;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一、比功率
二、各种类型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第二节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一、最小传确定
二、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第三节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一、最大传确定
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节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一、传动系挡数选择
二、各挡传动比分配关系
三、实际各挡传动比分配关系
第五节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第六节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动力参数优化
一、发动机性能匹配优化
二、整车动力性能匹配与优化
三、汽车驾驶性能仿真
教学要求:各性能参数的选择与确定;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重点难点:汽车理想动力性参数匹配优化与计算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6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制动性评价内容;汽车制动过程及制动效能计算;制动效能恒定性;制动稳定性;前、后制动力分配关系;ABS系统。
第一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一、地面制动力
二、制动器制动力
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第三节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一、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
制动防抱死系统
教学要求: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过程的力学分析;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防抱死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重点难点:汽车制动过程分析与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轮制动器在各种路面的计算分析。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6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操纵性评价内容;弹性轮胎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行驶系和传动系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
二、车辆坐标系与方向盘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三、人—汽车闭路系统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一、轮胎的坐标系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一侧偏角曲线
三、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四、回正力矩—绕OZ轴的力矩
五、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
第三节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影响
一、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等速圆周运动
三、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
四、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第四节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行驶系和传动系的关系
一、汽车的侧倾
二、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三、侧倾外倾—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
四、侧倾转向
五、变形转向—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
六、变形外倾—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外倾角的变化
七、转向系统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
教学要求: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的稳态响应、瞬态响应特性;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重点难点:二自由度汽车前轮角阶跃下运动微分方程下的稳态响应与瞬态响应计算。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6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平顺性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人体对振动的反应;路面速度功率谱密度“白噪声”;汽车单质量系统的振动及频率响应特性;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双轴汽车振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路面的统计特性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二、空间频率谱密度转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
第三节 汽车振动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汽车振动的简化
二、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三、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四、单质量系统对路面输入的随机响应
第四节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
二、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
三、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荷的幅频特性
四、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值的计算
五、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
第五节 双轴汽车的振动
一、振型分析
二、使,减小俯仰角加速度
三、计算前、后轮双输入系统振动响应时的单轮输入折算幅频特性
第六节 “人体—坐椅”系统的振动
一、“人体—坐椅”系统的传递特性
二、“人体—坐椅”的参数选择
教学要求:路面速度功率谱密度“白噪声”;平顺性的评价指标;单质量系统对路面输入的随机响应;单质量系统的振动及频率响应特性;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及传递特性;双轴汽车的振动。
重点难点:人体对振动的评价与路面统计特性;单质量系统对路面输入的随机响应计算;单质量系统的振动及频率响应特性计算;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及传递特性计算。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汽车通过性概念;汽车松软地面行驶时的受力特点及汽车通过性的各项指标;顶起失效的条件及汽车的纵向通过半径、横向通过半径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
一、土壤的剪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
二、地面的法向负荷及其沉陷
三、半流体的泥浆及雪的密度对行驶的影响
第二节 车辆的挂钩牵引力
第三节 间隙失效与通过性几何参数
一、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及汽车的纵向通过半径、横向通过半径、最小离地间隙。
二、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及汽车的接近角,离去角。
第四节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教学要求:汽车松软地面行驶时的受力特点及汽车通过性的各项指标;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及汽车的纵向通过半径、横向通过半径计算。
重点难点:汽车通过性计算;松软路面的通过性计算。
七、实验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
序号 | 实验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支撑强度 |
1 | 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的环节,了解汽车试验的全过程;掌握最基本的汽车整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包括试验车的检查准备、测量原理,试验方案的设计、测试设备的选择、试验操作、误差来源和控制、数据的取得和记录、试验结果分析计算整理;3)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汽车理论和汽车试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指标点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H |
2 | 课程目标2:了解汽车制动性能实验的要求;掌握汽车制动性能的道路实验方法;学习实验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车辆制动性能的优劣。 |
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系表
序号 | 课程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1 | 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的环节,了解汽车试验的全过程;掌握最基本的汽车整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包括试验车的检查准备、测量原理,试验方案的设计、测试设备的选择、试验操作、误差来源和控制、数据的取得和记录、试验结果分析计算整理;3)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汽车理论和汽车试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低速滑行法测滚动阻力系数;次高档加速性能试验;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试验;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
| 实验教学 |
2 | 课程目标2:了解汽车制动性能实验的要求;掌握汽车制动性能的道路实验方法;学习实验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车辆制动性能的优劣 | 制动距离、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因场地和试验仪器问题,试验不检测制动方向稳定性和制动协调时间,从安全角度考虑,制动初速不高于30km/h。) | 实验教学 |
3.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
序号 | 实验名称 | 对应课程目标 | 学时分配 |
1 |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试验 | 课程目标1 | 2 |
2 | 汽车制动性试验 | 课程目标2 | 2 |
实验一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试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低速滑行法测滚动阻力系数;次高档加速性能试验;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试验;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通过实验的环节,了解汽车试验的全过程;
2) 掌握最基本的汽车整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包括试验车的检查准备、测量原理,试验方案的设计、测试设备的选择、试验操作、误差来源和控制、数据的取得和记录、试验结果分析计算整理;
3)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汽车理论和汽车试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注意要点:熟悉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注意道路试验的安全。
实验二 汽车制动性能试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制动距离、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因场地和试验仪器问题,试验不检测制动方向稳定性和制动协调时间,从安全角度考虑,制动初速不高于30km/h。)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汽车制动性能实验的要求;掌握汽车制动性能的道路实验方法;学习实验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车辆制动性能的优劣。
注意要点:熟悉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注意道路试验的安全。
八、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
序号 |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 | |||
作业 | 实验 | 随堂测试 | 结课考试 | |||
1 | 课程目标1: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参数描述知识,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 1.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平顺性、通过性的定义与计算表达。 2.弹性轮胎地面力学基本方程、空气动力学方程、汽车制动过程计算分析、二自由度汽车运动微分方程、人体对振动的描述、汽车振动系统简化及传递特性。 | 30% (30分) |
| 30% (40分) | 40% (40分) |
2 |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 1.车辆动力性、燃料经济性的计算表达,影响因素。 2.车辆动力参数装置对动力性、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3.车辆制动效能的计算表达,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轮制动器在各种路面的制动过程表达。 4.弹性轮胎侧偏刚度的计算表达,二自由度汽车的稳态、瞬态响应的计算表达; 5.单质量、双质量悬挂系统的频响特性计算表达,影响因素。 6.车辆通过性的计算表达。 | 30% (30分) |
| 30% (30分) | 40% (30分) |
3 | 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1.汽车动力性能参数的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方法。 2.汽车制动系统参数对制动性能的影响、计算表达与分析方法。 3.转向系统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稳态与瞬态响应的影响与计算分析方法。 4.人体对振动的评价与路面统计特性计算表达。 | 30% (40分) |
| 30% (30分) | 40% (30分) |
| 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1.汽车动力性、燃料经济学实验; 2.汽车制动性实验。 |
| 100% (100分) |
|
|
分数合计 | 100分 | 100分 | 100分 | 100分 | ||
计算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占比 | 20% | 20% | 20% | 40% |
九、作业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百分比 (%) | ||||
优秀(0.9-1) | 良好(0.8-0.89) | 中等(0.7-0.79) | 合格(0.6-0.69) | 不合格(0-0.59) | |||
课程目标1 | 掌握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性能参数,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90%以上; 5.方法新颖; 6.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8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7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6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不能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存在明显错误; 3.缺少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在60%以下; 5.术语、单位不规范。 | 10 |
课程目标2 | 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90%以上; 5.方法新颖; 6.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8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7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6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不能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存在明显错误; 3.缺少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在60%以下; 5.术语、单位不规范。 | 30 |
课程目标3 | 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90%以上; 5.方法新颖; 6.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8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7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6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不能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存在明显错误; 3.缺少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在60%以下; 5.术语、单位不规范。 | 40 |
课程目标4 | 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90%以上; 5.方法新颖; 6.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8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7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正确; 3.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达60%以上; 5.术语、单位使用规范。 | 1.不能按时独立完成; 2.解题思路存在明显错误; 3.缺少分析与计算有过程; 4.正确率在60%以下; 5.术语、单位不规范。 | 20 |
十、实验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百分比 (%) | ||||
优秀(0.9-1) | 良好(0.8-0.89) | 中等(0.7-0.79) | 合格(0.6-0.69) | 不合格(0-0.59) | |||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的环节,了解汽车试验的全过程;掌握最基本的汽车整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包括试验车的检查准备、测量原理,试验方案的设计、测试设备的选择、试验操作、误差来源和控制、数据的取得和记录、试验结果分析计算整理;3)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汽车理论和汽车试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1.熟练掌握本课程实验原理:低速滑行法测滚动阻力系数;次高档加速性能试验;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试验;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制动性能试验。 2.能熟练使用本课程实验仪器和设备; 3.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且正确率在90%以上。 | 1.较好掌握本课程实验原理:低速滑行法测滚动阻力系数;次高档加速性能试验;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试验;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制动性能试验。 2.会使用本课程实验仪器和设备; 3.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且正确率在80%以上。 | 1. 掌握本课程实验原理:低速滑行法测滚动阻力系数;次高档加速性能试验;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试验;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制动性能试验。 2.会使用本课程实验仪器和设备; 3.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且正确率在70%以上。 | 1.理解掌握本课程实验原理:低速滑行法测滚动阻力系数;次高档加速性能试验;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试验;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制动性能试验。 2.了解本课程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且正确率在60%以上。 | 1.不能理解本课程实验原理; 2.不了解本课程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4.正确率在60%以下。 | 100 |
十一、测验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百分比 (%) | ||||
优秀(0.9-1) | 良好(0.8-0.89) | 中等(0.7-0.79) | 合格(0.6-0.69) | 不合格(0-0.59) | |||
课程目标1 | 掌握汽车理论基本名词术语和性能参数指标,能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达和分析。 | 能很好的运用汽车理论基本名词及性能指标,准确描写汽车性能评价方法,并提出影响汽车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能良好的运用汽车理论基本名词及性能指标,准确描写汽车性能评价方法,并提出影响汽车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名词及性能指标,准确描写汽车性能评价方法,并提出影响汽车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基本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名词及性能指标,准确描写汽车性能评价方法,并提出影响汽车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不能运用汽车理论基本名词及性能指标,准确描写汽车性能评价方法,并提出影响汽车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20 |
课程目标2 | 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 能很好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能良好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能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基本能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不能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20 |
课程目标3 | 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能很好的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能良好的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能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基本能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不能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40 |
课程目标4 | 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能很好的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能良好的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能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基本能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不能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20 |
十二、结课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百分比 (%) | ||||
优秀(0.9-1) | 良好(0.8-0.89) | 中等(0.7-0.79) | 合格(0.6-0.69) | 不合格(0-0.59) | |||
课程目标1 | 汽车理论的名词术语和性能参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和平顺性等工程问题的评价述、表达和分析。 | 能很好的运用汽车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准确表达汽车底盘各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指出影响汽车性能的基本参数。 | 能良好的运用汽车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准确表达汽车底盘各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指出影响汽车性能的基本参数。 | 运用汽车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准确表达汽车底盘各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指出影响汽车性能的基本参数。 | 基本能够运用汽车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准确表达汽车底盘各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指出影响汽车性能的基本参数。 | 运用汽车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准确表达汽车底盘各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指出影响汽车性能的基本参数。 | 20 |
课程目标2 | 能够基于各性能参数的计算表达,对汽车不同系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能优劣。 | 能很好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能良好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能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基本能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不能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报告等方法,选取合适的研究路线,分析汽车底盘性能特点,提高改进措施。 | 20 |
课程目标3 | 能够运用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分析等知识,准确表达系统参数对汽车底盘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能很好的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能良好的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能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基本能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不能运用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力传动、振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对汽车底盘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准确评价与分析说明。 | 40 |
课程目标4 | 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理论,进行汽车性能的实验验证,分析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能很好的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能良好的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能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基本能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不能运用汽车性能与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试验研究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实际。 | 20 |
十、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吴光强.《汽车理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1.7
[2] 崔胜民.《汽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3]张文春 徐立友.《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
撰写人:沈 辉 审定人:
2021年10月
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车身造型、汽车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1]吴光强.《汽车理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1.7
[2] 崔胜民.《汽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3]张文春 徐立友.《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