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要从中国经济史演进脉动的关键理论与方法问题入手,以专题形式讲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阐释中国经济史研究自身发展特征。课程分二十个专题讲座,所讲内容覆盖面广,纵向上涵盖从先秦到明清、乃至近代各时段,横向上涵括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各主要理论流派,如计量经济史、制度经济学、社会经济史、水利史、技术史、财政史、富民社会、农商社会、贡赋经济…… 同时反映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学术特色。课程主讲名师云集,研究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尤其注重于对传统理论的扬弃、国外理念的借鉴以及中国话语研究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最具前沿性、引领性的专业研究型课程。
每次课程均有课后作业,此项成绩将成为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成绩的20%。作业由系统自动随机分配给其他同学互评。作业的提交和互评都有时间限制,请大家留意截止时间。期中考试是否采用线上考试,待疫情情况研判以及学校安排另行通知。
第一讲 分工论与先秦历史研究
第一节 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第二节 分工论与早期国家统治秩序
第三节 分工论与先秦重商思想(上)
第四节 分工论与先秦重商思想(下)
第五节 分工论在先秦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社会分工应把握哪些重点?
第二讲 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理论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富民”阶层的崛起及历史作用
第三节 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历史特征
第四节 “富民社会”理论的学术史意义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理论体系的构建
“富民”的定义与“富民社会”特征
第三讲 “唐宋变革论”与宋代经济史研究
第一节 唐宋变革与唐宋变革论(上)
第二节 唐宋变革与唐宋变革论(下)
第三节 “唐宋变革论”下宋代经济史研究的框架和路径
第四节 “唐宋变革论”下研究议题的深化与衍生(上)
第五节 “唐宋变革论”下研究议题的深化与衍生(下)
“唐宋变革论”
第四讲 中国古代技术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宋代造船业为中心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造船业与宋代社会运行
第三节 技术史的多视角综合研究(上)
第四节 技术史的多视角综合研究(下)
第五节 宋代技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上)
第六节 宋代技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下)
技术史
第五讲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一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节: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任务
第三节:资本主义萌芽情结
第四节:第一阶段社会史论战与问题的提出
第五节:第二阶段《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资本主义萌芽(上)
第六节:第二阶段《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资本主义萌芽(下)
第七节: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第三阶段
第八节:第四阶段,全面反思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第六讲 财政与经济、社会:中国财政史的研究路径
第一节:财政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财政史与经济史、社会史的关系
第三节:财政史研究的路径之一---结构性选择
第四节:财政史研究的路径之二---方法略说(上)
第五节:财政史研究的路径之二---方法略说(下)
第六节:财政史研究的路径之三---史料支撑(上)
第七节:财政史研究的路径之三---史料支撑(下)
财政结构问题
第七讲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傅衣凌先生为例
第一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傅衣凌先生的生平与论著
第二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傅衣凌先生的生平与论著
第三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傅衣凌先生的生平与论著
第四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傅衣凌先生的生平与论著
第五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料
第六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料
第七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八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
傅衣凌先生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八讲 “农商社会说”及其学术背景和理论资源
第一节 “农商社会说”的五大特征(上)
第二节 “农商社会说”的五大特征(下)
第三节 “农商社会说”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农商社会说”的学术背景
第五节 “农商社会说”的理论资源
第六节 “农商社会说”的理论资源(中)
第七节 “农商社会说”的理论资源(下)
第八节“农商社会”说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第九节 关于研究方法的几点启示
农商社会说的主要构成特征
第九讲 王朝贡赋体系与经济史
第一节 王朝贡赋体系与经济史-1
第二节 王朝贡赋体系与经济史-2
“食货”经济
第十讲 史料与量化: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讨论之一
第一节 史学
第二节 史料 (上)
第三节 史料 (下)
第四节 量化方法与史料鉴别
第五节 量化方法与史料处理
第六节 史料工作中使用量化方法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上)
第七节 史料工作中使用量化方法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下)_1
第八节 史料工作中使用量化方法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下)_2
历史与故事的差别
第十一讲 量化与比较: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讨论之二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史与比较史学
第二节 以往比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上)
第三节 以往比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
第四节 比较与量化方法
第五节 运用实例(上)
第六节 运用实例(中)
第七节 运用实例(下)
比较研究的标准
第十二讲 地权市场与农户经营——制度经济学的考察
土地产权交易形态
第一节 多样化的地权交易形式(上)
第二节 多样化的地权交易形式(下)
第三节 地权形态及其实现形式
第四节 地权市场:家庭农场的制度基础
第五节 家庭农场的作用与影响
第六节 余论与讨论
1、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修订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2、林文勋:《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
3、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4、黄纯艳:《宋代财政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5、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6、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8、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黄纯艳:《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