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体到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2点:
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价值与美学意义,掌握“形、神、劲、律”,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具备“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2.注重教学思维的开发和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讲解能力和示范能力,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 教学时数:32
学 分 数:2 学生对象:本科生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舞蹈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以身韵“元素”入手,把训练“身韵”合陶冶“神韵”相结合,提高身法和陶冶气韵,实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效解决学生身体僵硬、动作无力等问题,为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课程的学习奠定韵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解中国古典舞身韵“提、沉、含、腆、冲、靠、仰、旁提”的基本韵律元素,主干教材“云肩转腰、云手、风火轮”典型动作、支干教材的“盘手、穿手、晃手、摇臂”动作。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体到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3点:
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价值与美学意义,掌握“形、神、劲、律”,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具备“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2.以分组与组合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其表演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自主审美判断与理解。
3.注重教学思维的开发和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讲解能力和示范能力,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舞蹈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音乐与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在鉴赏、设计、编创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 1-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音乐与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 | 课程目标1 |
1-2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在鉴赏、设计、编创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 ||
2.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舞蹈史以及相关舞蹈作品;善于从地方传统舞蹈文化中汲取养料;具有评价和鉴赏舞蹈作品的相关能力;了解舞蹈创作的基本规律;具备扎实的舞台表演能力。 | 2-1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舞蹈史以及相关舞蹈作品。 | 课程目标1 |
2-2善于从地方传统舞蹈文化中汲取养料;具有评价和鉴赏舞蹈作品的相关能力。 | ||
2-3了解舞蹈创作的基本规律;具备扎实的舞台表演能力。 | ||
3.具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能力,能组织、训练群众舞蹈团、社区广场舞团队,并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 4-1具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能力,能组织、训练群众舞蹈团、社区广场舞团队。 | 课程目标3 |
4-2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 ||
4.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组织和排练舞蹈节目的能力;初步具备晚会策划、节目编创能力以及舞美设计与音乐编辑能力。 | 5-1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 课程目标2 |
5-2具备组织和排练舞蹈节目的能力。 | ||
5-3初步具备晚会策划、节目编创能力以及舞美设计与音乐编辑能力。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身韵理论概述与分析、身韵的基本术语与概念(支撑课程目标1、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透彻理解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有关基本概念。
2.牢固掌握段课(身韵)产生的历史背景。
3.了解身韵的训练价值与美学意义。
4.牢固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站式、步位、手位、手型、造型
二、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站式、步位、手位、手型
三、教学难点:“点、线、面”的概念
四、课程思政:注重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文化传承的功能。立足学生成长需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在校园内落地生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倡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奋发向上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身段课(身韵)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身韵的训练价值与美学意义
第三节 基本站式与步位
第四节 基本手位、手型与造型
第二章 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及短句训练与组合(支撑课程目标1、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身韵基本动律元素概念。
2. 解决身韵基本韵律问题。
3.解决身体躯干的灵活性。
二、教学重点:身韵基本元素
三、教学难点:基本元素身体位置的准确性
四、课程思政:讲解科学训练方法的同时分析中西方文化对比,寓思想教学于语言教学中。在分析作品审美的同时,教师通过口授、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审美和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在掌握科学训练方法的同时,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提、沉
第二节 “拧、倾、仰”的概念
第三节 移
第四节 含、腆
第五节 横拧
第六节 冲、靠
第七节 旁提
第三章 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及训练短句与组合(支撑课程目标1、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元素与组合直接的关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专业探索的学习态度,具有呈现给观众的“以形传神”的表现能力。
3.组合表演过程中把握“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主干教材的动作规范和要领
三、教学难点:在“满、赶、闪”的节奏变化和“高、中、低”的空间转换中,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
四、课程思政: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体验,对德育产生深刻认识,发挥自觉能动性,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德育的价值方向,坚定价值信念。进而对作品中体现出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价值观念深刻认同。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火轮
第二节 云肩转腰
第三节 云手
1.基本云手
2.冲靠云手
3.大开大合云手
4.波浪云手
第四节 燕子穿林
第五节 青龙探爪
第四章 身韵支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及训练短句与组合(支撑课程目标1、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几种常见典型动作的常见搭配。
2.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美感意识,并将连绵不绝的气息贯穿全身,充分达到“形、神、劲、律” 全面训练。
二、教学重点:支干教材典型动作动作规范
三、教学难点:二次曲面的形状和性质
四、课程思政: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是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是戏曲舞蹈的升华,它突破了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的模式,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要方向,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领略传统韵律和审美风格的熏陶,从心灵内涵中真正领悟和把握民族气质。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穿手
1.单臂上穿
2.双臂交叉穿
3.平穿
第二节 晃手
1.小晃手
2.中晃手
3.大晃手
第三节 摇臂
1.单手摇臂
2.双手摇臂
第四节 盘腕
1.盘腕
2.身法性盘手
第五节 基本步法
1.圆场步
2.花梆步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章 | 教学内容 | 学时 分配 | 课程目标 |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
一 | 身韵理论概述与分析、身韵的基本术语与概念 | 4课时 | √ | √ |
|
二 | 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及短句训练与组合 | 8课时 | √ | √ |
|
三 | 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及训练短句与组合 | 12课时 | √ | √ |
|
四 | 身韵支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及训练短句与组合 | 8课时 | √ | √ |
|
合计 | 32课时 |
|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 评价方式 | 占比 | 评价方式 | 占比 | 评价方式 | 占比 |
平时考核 | 课堂表现(出勤、讨论) | 10% | 课后作业 | 20% |
|
|
期末考核 | 期末考试 | 70% |
|
|
|
|
成绩评定 | 课堂表现评价分(10%)+作业成绩(20%)+期末考核成绩(70%) |
(二)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目标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价值与美学意义,掌握“形、神、劲、律”,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具备“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支持毕业要求1-2、2-2、3-1、4-3、6-2) | 1. 基本动律元素 2. 支干教材 3. 主干教材 |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作业、课程考试有机结合,学生是否能够完整高效参与各项教学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即时学习效果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
目标2:以分组与组合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其表演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自主审美判断与理解。(支持毕业要求3-3、3-4、4-3) | 1.基本动律元素 2.支干教材 3.主干教材 | 课堂表现评价、作业正确率、小组竞赛、期末考试有机结合。 |
目标3:注重教学思维的开发和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和示范能力,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舞蹈教学、研究的能力。(支持毕业要求3-3、3-4、4-3) | 1. 支干教材 2. 主干教材 | 课堂表现评价、作业正确率、小组竞赛、期末考试有机结合。 |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唐满城 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修订版).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邓文英.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法.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孙颖.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杨鸥 苏娅.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舞蹈学专业 身韵部分).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王伟.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短句教材(VCD).第1版.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000
[3]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杨鸥.舞蹈训练学.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1]冯双白 ,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36.[2]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8.
[2]罗斌.中国古典舞“和”品格[M].吉林美术出版社,2019.7.
[3]江玲等.舞蹈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中国舞蹈史编写组.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242.
[5]于平.中外舞蹈思想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6.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9.
[7]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