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广播电声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设备的应用,正确把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便在今后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能够独立应用各种设备进行录音、摄像、编辑等系统工作。教学应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应根据科技发展适时、不料更新教学内容。
1.课程目标:
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正确的科学观;
1.2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知道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及特点;
1.3知道声电、电声转换器件的种类、特点及工作原理;说出广播的传输方式与接收原理;
1.4了解音频数字化方法,掌握声频信号的处理方法及技巧;
1.5了解光的特性、人眼特性,理解混色原理,掌握彩色电视三基色原理;
1.6掌握光电、电光转换的原理与方法;
1.7掌握彩色电视三种制式的特点;
1.8 了解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及系统组成,知道数字信号的信源编码与压缩技术、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1.9知道常用数字音视频压缩标准;
1.10了解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标准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数字电视的研究现状;
1.11知道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掌握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信号处理方式,知道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组成及信号接收方法;
1.12知道摄像机的类型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指标的含义及其操作方法;
1.13理解电视节目编辑的含义,知道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
1.14理解视频切换台、演播室的系统构成及其要求;掌握虚拟演播室的关系技术;
1.15知道网络电视、视频会议系统的系统构成,理解其关键技术。
2.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审美等方面有所收获与突破,建议采用作品分析法、探究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2.1作品分析法:就《学习强国》等提供的传统文化、人物故事、风光视频等,就拍摄的主题、编辑方法、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职业素养等。
2.2探究法:查阅有关广播、电视机、摄像机、卫星技术等相关的材料,探究科技发展进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科技观与学习素养。
2.3演示法:提供声电转换、电声转换、光电转换等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2.4实验法:学生通过配乐朗诵、电视摄像与编辑、虚拟演播室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品质、创新方法和能力。
1、考核方法
本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塑造学生拥有学生勤奋刻苦、开拓进取、胸怀宽阔、求真务实的品格与科学观,树立积极主动的人生观、职业观,为后面的专业学习、职业需求、社会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等发挥专业特长。
过程性评价:微课资源学习及知识点检测、课堂问题研讨与随堂考查、实验作业等。
总结性评价:闭卷考试。
2、成绩评定
平时表现及微课资源学习、思政素材搜集的有效性(20%)+课堂思政和技术问题研讨、随堂考查(20%)+期末总结性考试(60%)。
[1]张德成.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2] 张浩.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教程.国防大学出版社,2014年
[3] 卢官明. 数字电视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4] 余兆明. 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 科学出版社,2015年
[5] 王蕊,李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