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6考研数学暑期强化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体育社会学
第5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12月12日 ~ 2025年01月20日
学时安排: 2-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31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体育社会学》是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介于体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与其他课程形成教育合力,支撑我校“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办学定位。
《体育社会学》是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介于体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与其他课程形成教育合力,支撑我校“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办学定位。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围绕体育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体育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体育的社会制度、体育的社会运行与社会控制、体育的社会组织、体育的社会群体、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变迁与体育现代化、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专题进行讲授。

本课程于2003年面向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学生开设,已连续开设16年,累计授课人数超过1300人。本课程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总学时为32,2学分。

秉持以生为本、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课程理念由结构主义课程观转向建构主义课程观,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师生为主体”“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观,课程目标从注重知识传授过渡到强调价值引领、知识习得、能力提升、情感拓展并举。课程教学资源由统编教材发展为“统编教材+校本教材+实践资源”的多元资源体系;教学方式由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发展为融讲授、研讨、调查实践为一体的多样式;课程师资由“一人一课”建成“一课多师”的教学团队。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他们前期先修过《体育概论》《社会体育导论》等相关课程,初步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怎样科学的看待体育社会现象和问题,且能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授课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应用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评价体育社会现象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社会行为。

成绩 要求

本课程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各占50%。过程性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堂考勤、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学期学习反思报告等3份纸质类作业,以及现场展示、小组研讨等表现型评定;终结性评价以“纸笔测试”形式进行。

课程大纲

第一章 体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意义与作用

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体育的社会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体育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互动

第四章 体育的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 体育的制度结构

第三节 中国体育制度概述

第五章 体育的社会运行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运行与控制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运行

第三节 体育社会控制

第六章 体育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组织

第三节 中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演进与发展

第七章 体育的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

第二节 不同群体的体育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体育社会现象

第一节 体育社会现象概述

第二节 体育体制改革

第三节 体育产业化

第四节 竞技体育异化

第九章 体育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结构性体育社会问题

第三节 行为失范性体育社会问题

第十章 体育社会变迁与体育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二节 体育现代化

第十一章 体育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四节 体育社会流动

第三节 社会流动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第十二章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程序

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体育概论、体育法学等相关的知识

参考资料

[1]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美)伍兹著,田慧译.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5](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美)科克利著,刘精明等译.中国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美)伍兹著,田慧译.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8](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美)科克利著,刘精明等译.中国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徐晓燕.社会体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

[12](美)科克利著,刘精明等译.中国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盐城师范学院
3 位授课老师
陈同童

陈同童

讲师

刘路

刘路

副教授

王明旭

王明旭

讲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