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A(下)
第8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7日 ~ 2025年07月10日
学时安排: 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374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课程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工类、近化工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元素等相关内容,并以分析方法为系统,研究如何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突出量的概念,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的一门科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课程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工类、近化工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元素等相关内容,并以分析方法为系统,研究如何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突出量的概念,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的一门科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分为两学期开课,每学期48学时,总学时是96学时,

这学期主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无机化学中的配位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和元素化学的知识,以及化学分析中的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等。同时,复习上学期的相关内容。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化学分析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深厚的基础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化学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分析法,具有对相关的分析项目,提出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案的能力。

(3)素质目标:致力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格物致知”的钻研精神。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热爱化学。

成绩 要求

  课程的总成绩为100分,其中章节测试占比10%,线上作业占比10%,课堂表现、线下作业和论坛共占比20%,期末考试占比60%。

   总分达到60分至79分为合格,80分至100分为优秀。

课程大纲
配位化合物
课时目标:1、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特点和命名; 2、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理解配位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8.2配合物的分类和异构现象
8.2.1配合物的分类
8.2.2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8.3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8.3.1价键理论
8.3.2晶体场理论
8.4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8.4.1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8.4.2关于配位平衡的计算
8.5配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配位滴定法
课时目标:1、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的特点。2、了解稳定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了解EDTA的酸效应、金属离子的配合效应的计算及其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3、了解滴定单一金属离子所允许的最高酸度(最小pH值)的计算。了解金属离子配位滴定适宜酸度的选择、最佳酸度选择的依据,4、了解常用掩蔽剂的应用。5、掌握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分步滴定的条件。6、了解配位滴定的基本方式及其应用,掌握滴定结果的计算。
9.1EDTA及其螯合物
9.2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9.3金属离子指示剂
9.4配位滴定曲线
9.5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9.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9.6.1分步滴定的条件
9.6.2控制溶液的酸度
9.6.3使用掩蔽剂和解蔽剂
9.6.4选用其他滴定剂
9.7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9.7.1直接滴定法
9.7.2返滴定法
9.7.3间接滴定法
9.7.4置换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课时目标:1、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2、了解原电池、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了解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了解能斯特方程式的有关计算。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的判断,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掌握元素电势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10.1氧化还原反应
10.1.1元素的氧化数
10.1.2氧化和还原的定义
10.1.3氧化还原反应
10.1.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0.2原电池
10.2.1原电池的组成
10.2.2原电池符号
10.3电极电势
10.3.1电极电势的产生
10.3.2标准氢电极
10.3.3电动势与标准电极电势
10.3.4标准电极电势表
10.3.5电池电动势Ecell和ΔrG m的关系
10.4能斯特方程
10.4.1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10.4.2电池反应的能斯特方程
10.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0.6电极电势的应用
10.6.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0.6.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10.6.3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0.7元素电势图
氧化还原滴定法
课时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了解确定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一般方法、选择指示剂的原则。3、了解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方法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掌握相应结果的计算。
11.1氧化还原滴定法对反应的要求
11.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1.2.1滴定曲线的绘制
11.2.2滴定突跃范围
11.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1.4常用的几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11.4.1高锰酸钾法
11.4.2重铬酸钾法
11.4.3碘量法
11.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原子结构
课时目标:1、了解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2、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相关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确定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了解波函数、原子轨道及电子云图和原子轨道的区别。3、了解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包括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掌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4、了解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2.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12.1.1氢原子光谱
12.1.2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12.1.3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12.1.4测不准原理
12.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
12.2.1薛定谔方程
12.2.2四个量子数
12.2.3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2.2.4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12.2.5径向分布图
12.3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12.3.1鲍林近似能级图
12.3.2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
12.3.3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12.4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2.4.1能量最低原理
12.4.2泡利不相容原理
12.4.3洪特规则
12.4.4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2.5元素周期表
12.5.1周期与能级组
12.5.2主族与副族
12.5.3五个区
12.6原子参数的周期性
12.6.1原子半径
12.6.2电离能
12.6.3电子亲和能
12.6.4电负性
分子结构
课时目标:1、了解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共价键的特征、分类,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掌握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sp、sp2、sp3及不等性sp3杂化分子的构型。3、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学会判断一些分子的空间构型。4、初步了解分子轨道理论。
13.1现代价键理论
13.1.1氢分子的形成
13.1.2价键理论基本要点
13.1.3共价键的特征
13.1.4共价键的键型
13.1.5键参数
13.2杂化轨道理论
13.2.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3.2.2杂化轨道的基本类型
13.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3.3.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13.3.2判断分子空间构型的基本步骤
13.4分子轨道理论
13.4.1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13.4.2几种简单的分子轨道的形成
晶体结构
课时目标:1、了解晶体的概念、类型和特征2、了解金属键理论。3、了解离子键的形成、特征,以及离子极化相关理论。4、熟练掌握分子间力的三种类型和氢键的形成特征。掌握分子间力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5、初步掌握四种典型晶体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4.1晶体
14.1.1晶体的特征
14.1.2晶体的内部结构
14.2原子晶体
14.3金属晶体
14.3.1金属键
14.3.2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14.3.3金属晶体
14.4离子晶体
14.4.1离子键
14.4.2离子的特征
14.4.3离子晶体
14.4.4离子的极化
14.5分子晶体
14.5.1分子间力
14.5.2氢键
14.5.3分子晶体
14.6石墨——混合键型晶体
14.7总结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无机及分析化学A(上)

参考资料

《无机及分析化学》,严新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大学化学》,傅献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盐城工学院
4 位授课老师
严新

严新

副教授

王文娟

王文娟

讲师

王伟

王伟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