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所用主教材为周小兵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导论》 (2009,,商务印书馆),该教材属于国内一流专家编写的代表性教材,结构编排合理,内容详略得当,但目前一直未出新版。而本学科作为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知识更新较快,学科名称由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改为“汉语国际教育”,2022年又变为“国际中文教育”,反映了学科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的迅猛变化。由于学科各分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涉及到汉语语言要素和技能教学的课堂实践部分,更是需要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课堂视频资料,因此任课教师需花费较多精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增删,尤其需要补充和完善最新的国际学情信息、前沿研究信息和二语教学法案例视频,以拓展学生的学术眼界和国际视野。
本课程践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翻转课堂、认知法、任务法、观摩法、案例法等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及时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设计,精炼教学PPT课件,提升内容质量,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性跨文化思维以及深入严谨的专业探索精神,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深造提供眼界、方法和动力。
为解决线下教学结合线上教学资源进行优质融合的问题,任课教师采用类似微课录制的形式进行了线上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尝试开设线上开放课程。我们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系列化专题式录制,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分类、集中和模块化高效呈现,便于学生高效查找并能随时进行针对性学习。目前一共录制和制作了22个专题微课,初步形成一个动态的课程内容专题的微课视频库。后续该微课库可依托视频制作、编辑技术的提升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也可以根据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反馈不断补充、完善和丰富。
平时成绩(出勤和课堂参与):10%
作业:50%(2篇读书报告 15%+专题演讲 20%+线上视频内容学习 15%)
期末考核成绩:40%
1. 出勤和课堂表现(10%):
无故缺勤1次扣1分,迟到3次算1次缺勤,无故缺勤10次以上者成绩不及格;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可酌情给予10分以内的加分。
2.专题演讲( 20%):
每位学生选择一个学科专题进行研读和拓展学习,制作出PPT演讲课件,在课堂上进行15分钟左右的脱稿演讲。
3.读书报告作业(15%):
任课教师给学生推荐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著和论文,学生写出2篇读书报告。
提交时间:6月10日 -- 6月30日
作业目的和要求:拓展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视野,培养学术兴趣,训练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以不少于1000字的篇幅总结相关论著的要点和内容结构,做到述评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4.线上网课补充学习作业(15%):
任课教师开设线上独立SPOC课程并发布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视
频资料学习和研讨任务。
5.期末考核成绩(40%)
闭卷考场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教材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课程代码 202320242007983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开设学期 3
学 分 数 3
一、 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该课程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全面了解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语言要素及文化教学、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测试与成绩分析、第二语言习得、教材编写与使用、汉语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简史八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由此获得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较为完整的理论认识体系,为将来更为深入和细化的理论学习以及面向教学实践的见习和实习打下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
(二)实践教学类型与任务
该课程为概论性质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非专业实践课,但会给学生提供国际中文课堂教学视频的观摩机会,并组织对课堂教学管理案例和教学技能的场景讨论,使学生获得对国际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直观认识,加深学生对本学科应用性质和教学技能部分的关注和感性理解。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10%(出勤和课堂表现)
作业:50%(2篇读书报告 15%+专题演讲 20%+线上视频内容学习 15%)
期末考核成绩:40%
1. 出勤和课堂表现(10%):
无故缺勤1次扣1分,迟到3次算1次缺勤,无故缺勤10次以上者成绩不及格;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可酌情给予10分以内的加分。
2.专题演讲( 20%):
每位学生选择一个学科专题进行研读和拓展学习,制作出PPT演讲课件,在课堂上进行15分钟左右的脱稿演讲。
3.读书报告作业(15%):
任课教师给学生推荐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著和论文,学生写出2篇读书报告。
提交时间:6月10日 -- 6月30日
作业目的和要求:拓展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视野,培养学术兴趣,训练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以不少于1000字的篇幅总结相关论著的要点和内容结构,做到述评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4.线上网课补充学习作业(15%):
任课教师开设线上独立SPOC课程并发布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视
频资料学习和研讨任务。
5.期末考核成绩(40%)
闭卷考场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教材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周小兵主编,2009,商务印书馆)
2.主要参考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2014,商务印书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2000,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本体教学概论》(张旺熹主编,2013,商务印书馆)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徐子亮、吴仁甫,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家汉办,2007,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4,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第一分册:等级描述、音节、汉字;第二分册:词汇;第三分册:语法)》(教育部中外语合中心编,202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二语言习得》(赵杨, 2015,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Third Edition) (Keith Johnson, 2018, Routledg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Third Edition)(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 20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Fourth Edition) (H. Douglas Brown & Heekyeong Lee, 20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学科性质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从教学、学科和事业三个角度理解“国际中文教育”的含义,了解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掌握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应用型交叉学科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含义
一、教学
1. 教学性质
2. 教学目标
3. 教学过程
(1) △○ 总体设计
(2) 教材编写
(3) 教学实施
(4) 语言测试
(5) 教学类别
(6)△ 跟教学相关的六个基本问题
二、学科
1. △ 三个基本问题
(1) 教什么
(2) 怎么教
(3) 如何学
2. △○ 四个层面
第二节 学科定位与名称
一、○学科定位
二、△学科名称
第三节 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一、 语言学
1. △ 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基础
(1) 普通语言学对人类语言某些特征及规律的概括
(2) 语言学个分支学科的启发和指导
(3)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吸收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2. 对外汉语教学对语言学的促进作用
(1)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可以检验、完善汉语本体研究
(2)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拓宽汉语本体研究领域
二、心理学
1. △○ 学习心理研究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结论
(2)认知论
2. △ 几个基本概念
(1)注意
(2)记忆与遗忘
3. 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分析
(1)能力、动机、性格
(2)学习策略
(3)成功学习者的的心理特点
三、教育学
1. 教育学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的理论
(1)△ 教育主体观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教育学的促进作用
四、神经生理学
1.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2. △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脑区与认知机制的不同
3.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4.适应神经、认知活动的教学措施
五、跨文化交际学
1. 价值取向
2. △语言交际
3.非语言交际
第二章 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了解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的起源、特征和理论基础,并理解各个流派之间的历史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一、母语和外语
1. 母语
2. 外语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1. 第一语言
2. 第二语言
三、母语、外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关系
四、△目的语
五、△○习得和学习
1. 习得
(1)后天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2. 学习
六、△○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1. 主体
2. 理解和接受能力
3. 目的和动机
4. 环境
5. 方式
6. 过程
7. 文化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1. 起源与发展
2. 特征、原则与实施步骤
3. 理论基础
二、△直接法
1. 教学原则与实施
2. 理论基础
3. 评价
三、阅读法
1. 目标与实施
2.评价
四、△听说法
1. 特点、原则与教学过程
2. 理论基础
3. 评价
五、△认知法
1.特点、原则与教学过程
2. 理论基础
3. 评价
六、△功能法
1. 特点与教学原则
2. 教学过程与方法
3. 教材编写与功能大纲
七、△任务式教学法
1. 任务的五个组成部分
2. 任务式教学法的特点
3. 任务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原则
4. 任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第三章 语言要素及文化教学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字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和技巧。
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音教学
一、 汉语语音的特点
二、 语音教学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实践性原则
3. 对比性原则
4. 直观性原则
5. 趣味性原则
6. 持续性原则
7. 情感激励原则
三、△语音教学方法与技巧
1. 教学顺序
2. 分阶段教学
3. 有针对性地训练
4. 语音教学方法
(1)模仿法
(2)夸张演示法
(3) 直观法
(4) 对比法
(5) 分辨法
第二节 词汇教学
一、 △○汉语词汇的特点
1. 数量不多的语素,构成大量合成词
2. 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偏正式最为常见
3. 双音词比单音词多,但单音词在口语交际中比重很大
4. 语素造词理据突出,词语表义比较明确
5. 同音词数量多
6. 同义词数量多,音节数量不等
7. 存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和带有叠音形式的词,叠音形式多样化
二、词汇教学原则
1. 层级原则
2. 分析原则
3. 实践原则
三、△词汇教学方法与技巧
1. 展示生词
(1)按词类排列的展示
(2)按相关意义排列的展示
(3)按词汇等级排列的展示
2. 解释词义及讲解用法
(1)以旧释新法
(2)语素法
(3)语境法
(4)举例法
(5)翻译法
(6)对比法
(7)讲解用法
四、词汇的练习
1. 感知性练习
2. 理解性练习
3. 模仿性练习
4. 记忆性练习
5. 应用性练习
第三节 语法教学
一、 △○汉语语法的特点
1. 词序和语序重要
(1) 汉语某些语义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
(2) 语序变化隐含逻辑关系的变化
2. 修饰成分的位置比较固定
3. 有一些特殊词类和特殊的词
(1) 个体量词
(2) 语气词
(3) 方位词
(4) 介词
4. 狭义形态少
5. 特殊的动词结构
(1) 动补结构
(2) 动宾离合词
6.句子成分跟词类既对应有不对应
二、△○语法教学原则
1.语法项目选择的原则
(1)体现语法体系总体特征的项目
(2)学习难点
2. 语法点排列次序的原则
(1)由易到难
(2) 从交际出发
(3)参照使用频率
(4)相关语法点组成系列
(5)复杂的语法点分阶段教学
三、△语法教学的方法
1. 情景化教学
2. 生成式教学
(1)扩展式生成
(2)紧缩式生成
3. 对比教学
(1)汉外对比
(2)汉语内部对比
四、△语法点的教学技巧
1. 语法点的展示
(1)结合实际情景的对话
(2)图片和多种教具的使用
(3)行为动作演示
2. 语法点的讲解
(1)讲解的内容
(2)解释语法点的方法
3. 语法点的练习
(1)机械练习
(2)有意义的练习
(3)交际练习
4. 语法点归纳
第四节 汉字教学
一、 △汉字的特点
1. 性质:具有表意性的语素文字
2. 数量:总量很大,常用字有限
3. 结构:部件是构成单位,笔画是最小单位
二、△汉字教学的原则
1. 限制数量
2. 区分对象
3. 先认后写
4. 以部件为中心
5. 了解汉字结构组合特点和书写规律
6. 充分利用形声字形旁、声旁的表义、表音功能
三、○方法与技巧
1. 先教基本笔画名称,再教书写规则
2. 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
3. 展示汉字
4. 分解汉字
5. 学会描述汉字
6. 适当讲解字义
(1)借助古文字形体释字
(2)借助实物释义
(3)利用形旁释字
(4)俗字源和联想释字
7. 教字音的技巧
8. 图片展示
9. 卡片认读练习
10. 字形练习
(1)笔画
(2)结构
(3)部件
11. 综合练习
(1)填空练习
(2)改错练习
(3)听写练习
(4)猜字练习
第五节 文化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学的定位
1. 跨文化交际及其形式
2. 文化教学的目标
3. 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4. 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二、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1. 从属性
2. 互补性
三、△○文化教学内容
1. 语言课里的文化教学
(1)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语言本身包含的文化内容
(3)对色彩、动植物、物品等的情感色彩在语言中的反映
2. 专门的文化课教学
四、教学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现实性原则
3. 可接受性原则
4. 交际性原则
5. 对比性原则
6. 阶段性原则
第三章 语言技能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对外汉语综合课(读写、精读)、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的性质与特点、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语综合课
一、 性质与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教学任务和内容
1. 语音系统的教学
2. 词汇的教学
3. 语法的教学
4. 汉字的教学
四、△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1. 导入新课
2. 讲练生词
(1)直接法
(2)翻译法
(3)情景法
(4)例释法
(5)语素释义法
(6)搭配法
(7)比较法
(8)类聚法
(9)义项归纳法
3. 讲练语言点
(1)口头扩展替换练习
(2)利用情景说句子或语段
(3)情景对话练习
4.讲解课文
5. 归纳总结
6. 练习
7. 课后复习
8. 测试
第二节 汉语口语课
一、 性质与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教学任务和内容
1. 语音
2. 词汇
3. 语法和句型
4. 功能项目
5. 会话和成段表达
6.文化因素
四、△教学环节与方法
1. 复习上一课功能项目,简单介绍新课内容
2. 生词和语言点教学
3. 会话教学
4. 练习教学
5. 总结本课和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节 汉语听力课
一、 性质与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教学任务和内容
1. 训练学生听音辨调的技能
2. 训练学生语流切分的能力
3. 训练学生对句法结构形式及其意义的领会技能
4. 训练学生记忆储存的技能
5. 训练学生捕捉主要信息的技能
6.训练学生抓细节的能力,提高精听能力
7. 训练学生联想猜测和预测技能
8. 训练学生快速反馈的技能
四、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1. 引入新课
2. 复习旧知识与学习生词
3. 学习新课
(1)听力理解练习
(2)语音语调练习
4.总结本课,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节 汉语阅读课
一、 性质与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教学任务和内容
1. 阅读类型
(1)通读
(2)略读
(3)眺读
(4)查读
2. △阅读技能训练
(1)根据偏旁部首,猜测字义
(2)通过语素猜测词义
(3)词语互相解释
(4)通过上下文和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猜测词义
(5)压缩句子或者抓住句子的主干了解句子意思
(6)根据关联词语理解复句
(7)根据关键词理解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意思
(8)根据主题句理解语段意思
(9)归纳主要观点
3. △提高阅读速度并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培养推测能力
(2)自觉进行理解监控
(3)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四、△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1. 阅读课文
(1)生词的处理
(2)根据难度处理课文
(3)读前讲解
(4)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5)适当增加理解性问题
(6)评估语料难度和自评阅读能力
2. 技能训练
第五节 汉语写作课
一、 性质与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中级阶段
2. 高级阶段
三、教学任务和内容
1. 传授写作知识
2. 训练写作技能
四、△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1. 写前指导
(1)提问式
(2)对比式
(3)例证式
(4)引导式
2. 写作训练
(1)听后写
(2)说后写
(3)看后写
(4)读后写
(5)续写
(6)情景创作
(7)做后写
3. 作文讲评
(1)肯定式
(2)归类式
(3)类比式
(4)讨论式
(5)自改式
(6)互评式
第五章 语言测试与成绩分析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测试的一般原理以及有关测试结果的科学分析方法。
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试的性质和特点
一、测试性质
二、测试特点
1. 针对性
2. 规范性
3.系统性
第二节 测试的目的和类别
一、 测试的目的
二、△测试的类别
1. 按测试目的划分
(1)成绩测试
(2)水平测试
(3)分班测试
(4)潜能测试
(5)诊断测试
2. 按测试命题方式划分
(1)分离性测试
(2)综合性测试
3. 按判卷评分方式划分
(1)主观性测试
(2)客观性测试
4.按反映成绩的方式划分
(1)○常模参照性测试
(2)标准参照性测试
第三节 测试的功能和原则
一、 测试的功能
二、测试的原则
1. 公平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2. 科学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原则
3.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第四节 测试质量分析
一、 △分析的项目
1. 测试的题型
(1) 多项选择题
(2) 完形填空题
(3) 是非判断题
(4) 问答题
2. 试卷的结构
3. 试题覆盖面
二、△分析的方法
1. 总分对比法
2. 内外比较法
三、△分析的指标
1. 信度
(1)再测信度
(2)等值复本信度
(3)分半信度
2. 效度
(1)内容效度
(2)标准效度
(3)共时效度
(4)预测效度
3. 难易度
4. 区分度
第五节 测试成绩分析
一、 集中量数
1. 算数平均数
2. 中位数
3. 众数
二、○离散量数——反映分数差异性的统计量数
1. 全距
2. 四分位差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主要问题和相关成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比分析
一、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和流派
1. 心理基础
(1) 习惯
(2) 偏误
2. 流派
二、△对比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1. 内容
2. 步骤
3. 对比分析的发展
(1)回避
(2)相似等级
三、汉外对比分析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使用
1. 宏观
2. 微观
四、对比分析与语言普遍性
1. 语言普遍性与标记性、层级
2. 语言普遍性和语言习得
3. 标记性与母语迁移
第二节 偏误分析
一、 △偏误分析的步骤
1. 语料收集和选择
2. 偏误辨识
3. 偏误点的确定与纠偏
4. 形式分类
5. 偏误探源
6.偏误评估
二、△偏误类别
1. 语际偏误
2. 语内偏误
3. 训练偏误
三、汉字偏误分析
四、偏误分析的作用
1. 深化汉语习得研究
2.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3. 推动汉语本体研究
第三节 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一、 △中介语
1. 可塑性
2. 动态性
3. 系统性
二、中介语的变异
1. 社交情景变异
2. 语境变异
三、中介语变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1. 横向研究
2. 纵向研究
第四节 输入与互动
一、 自然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1. 输入的外国式语言
2. 话语
二、课堂情境的输入和互动
1. 教师语言
2. 话语分析
三、△○输入与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1. 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2. 建立垂直结构
3. 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
4. “i+1”原则
第五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一、 △年龄
1. 临界期假说
2. 认知解释
3. 情感解释
二、性别
1. 第二语言习得中显示的性别差异
2. 个案分析
三、△智力与语言能力
1. 智力
2. 语言能力
四、认知方式
五、态度与动机
六、个性
第六节 学习者的策略
一、△学习策略
1. 套语
2. 创造性话语
(1) 假设建构
(2) 假设检验
(3) 自动化过程
二、△交际策略
1. 交际策略的定义
2. 交际策略类型
(1)缩减策略
(2)成就策略
3. 实证性研究
(1)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
(2)学习者个性的影响
(3)学习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教材编写与使用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对外汉语教材的类别并掌握编写原则,熟悉如何评估教材和使用教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材分类
一、 按课程类型分
1. 技能类课程教材
(1) 通用汉语教材
(2) 专用汉语教材
2. 知识类课程教材
(1) 语言知识教材
(2) 其他知识教材
二、△按组织结构分
1. 按纲目分
(1)结构为纲
(2)功能为纲
(3)结构-功能为纲、功能-结构为纲
(4)话题为纲
(5)场景为纲
(6)课文为纲
(7)文化为纲
2. 按单元分
3. 按推进模式分
三、教材编写的系统参照
1. 教学环境
2. 教学对象
3. 教学期限
4. 教学形式
5. 教学类别
第二节 教材编写
一、 △科学性原则
1. 语言点的选择、排序和频率
2. 教材语言
3. 课程特点
4. 协调性
二、实用性原则
1. 交际性
2. 技能训练
3. 工具性
三、针对性原则
1. 学习环境
2. 学习者
3. 教学类型和目标
四、趣味性原则
1. 现实性
2. 多样性
3. 生动性
4. 版式设计
第三节 教材评估
一、 基本含义
1. 评估范围
2. 评估时间
3. 评估的意义
二、评估类别
1. 实然性评估和应然性评估
2. 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3. 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
三、△评估标准
1. 主要内容
2. 具体标准
(1)教材结构与编排
(2)词汇
(3)课文
(4)语法点
(5)练习
(6)版面设计
第四节 教材使用
一、 熟悉教材及学习者
1. 熟悉教材
2. 熟悉学习者
二、△活用教材
1. 分清主次
2. 变换顺序
3. 内容增删
(1)社会发展
(2)版面限制或编写者考虑不周全
4. 内容修订
三、善用其他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1.取长补短
2. 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
第八章 汉语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建国以前汉语传播简史和建国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熟悉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类别。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国以前汉语传播简史
一、 △周围国家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1.汉语在朝鲜的传播
2. 汉语在日本的传播
3. 汉语在越南的传播
4. 三国汉字汉语传播概述
二、汉语在西方的传播
三、华人移民和华文教育
四、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的汉语教学
第二节 建国后的国际中文教育
一、 初创阶段
二、巩固和发展阶段
三、恢复阶段
四、蓬勃发展阶段
1. 教学规模迅速扩大
2. 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完整的教学体系
(1) 多类型的非学历教育
(2)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3. △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
(1)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
(2)成立专门的学术团体
(3)成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
(4)加强师资培训与教材建设
(5)招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
(6)出版一批本学科概论性著作
4.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1)制订各种大纲,规范学科发展
(2)研制推出汉语水平考试
(3)实施资格审定办法,规范师资队伍
(4)针对不同需要,加快教材编写
5. 建构并深入研究学科理论
五、△跨越式发展阶段
1. 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
2. 国家高度重视
3. 事业迅速发展
(1)学习人数
(2)孔子学院建设
(3)师资的派出与培养
4.教材编写与网络资源建设
5. 汉语测试的改进
6. 相关机构大力支持
第三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类别
一、 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
1. 汉语预备教学
2. 汉语进修教学
3. 汉语本科教学
二、国外的汉语教学
1. 少儿教学
2. 大学教学
3. 其他成人教学
编写人:李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