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欢迎选修《语言学导论》。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和交际工具,而语言学正是系统研究语言结构与运作规律的科学。《语言学导论》将为你们提供进入语言学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这不仅是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更是理解语言本质、掌握语言分析方法的重要起点。
课程的主题涵盖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此外还涉及语言习得与社会语言学等方向。我们将从语言的最小单位出发,逐步了解语言是如何构造的、如何表达意义,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实际使用的。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你将获得三方面的重要能力:
第一,能够掌握描述和分析语言的基本术语和方法;
第二,能够以系统、科学的方式理解语言现象,提升语言敏感性和语言思维能力;
第三,课程对比分析英语与汉语语言现象,有助于你在英语学习、语言教学乃至跨文化交流中建立更扎实的语言意识和比较视角。
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色:
一是双语对比教学,在介绍语言学理论的同时,通过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实例进行对照分析,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抽象概念,也便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二是全英文授课配合中文辅助讲解,既提供真实语言环境,又充分考虑学习难度,循序渐进;
三是内容呈现清晰直观,配合有趣的图例与实际语言材料,尽可能将复杂的语言结构与规律以清晰、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总之,《语言学导论》不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更是一门为你们今后的语言学习、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课程。希望你们通过本课程,不仅“知道语言是什么”,更能“理解语言为什么如此”,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做好准备。
目标1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分支及研究方法,系统了解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理解语言结构与功能的基本规律。
目标2
培养运用语言学术语和分析方法观察、描述和比较语言现象的能力,能够通过英语与汉语的对比分析,提升跨语言、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学术表达能力,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3
引导学生从语言学的高度认识汉语语言的独特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基于语言分析的思辨能力,理解语言在文化认同与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国际视野。
百分制,85分以上为优秀,60至85分为合格。由两部分构成:
总分=讨论区活跃度*15%+课堂测验*5%+期末考试*80%
讨论区活跃度满分需发布3个以上回复。
期末考试由30道客观题组成,包括单选题、判断题、多选题三个题型。
1 Introduction
1.1 Linguistic knowledge (I)
1.2 Linguistic knowledge (II)
2 Phonetics
2.1 The sounds of Language
2.2 English in IPA
2.3 Mandarin in IPA
3 Phonology & Morphology
3.1 The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
3.2 Phonotactics
3.3 The word of language
3.4 Word formation
4 Syntax
4.1 Word classes
4.2 Constituency
4.3 Heads and dependents
5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5.1 Sets, functions and extensions
5.2 Composing extensions
5.3 Pronouns and deixis
5.4 Implicature and the Maxims
6 Interfaces
6.1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s: Argument structure
6.2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s: Information structure
7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7.1 Children’s linguistic capacity
7.2 Acquisition stages
7.3 Bilingualism
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8.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8.2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8.3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9 Sociolinguistics
9.1 Regional & Social dialects
9.2 Language in contact
9.3 Language in use
Fromkin, V. (2013).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7th edition). Heinle.
Heim, I., & Kratzer, A. (1998). 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Blackwell Publishers.
Pinker, S. (2007). The Language Instinct (1994/2007) . New York, NY: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Tallerman, M. (2019). Understanding syntax. Routledge.
Yule, G. (2020). The Study of Language (7th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immermann, T. E., & Sternefeld, W. (2013).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 essential guide to the composition of meaning. Walter de Gruyter.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