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关于劳动精、劳模精神和劳动文化的学习,可以培育学生们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关于劳动实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提升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关于劳动关系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拥有相关的法律知识,懂得保护自身的劳动权益。
本课程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特色:一是科学性,课程的全部讲授内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综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二是逻辑性,课程聚焦劳动教育(理论),分设劳动观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文化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关系教育五个版块,高度凝练了劳动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严谨的逻辑体系;三是学理性,各讲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都得到相关学科的有力支撑,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和说服力;四是实用性,本课程针对青年大学生在校劳动实践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关系教育方面的课程,对于他们正确地看待劳动、正确地维护劳动权益奠定了知识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对于中国各个高校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淡化,现在均处于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我校率先打造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在这一领域取得较为显著的优势,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比较国内各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目前都处于探索阶段,我校的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处于相对领先的水平。
一、理论知识考核(30%)
课堂表现(10%)
出勤情况:全勤得满分,每缺勤一次扣5分。
课堂参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根据参与度和质量酌情给分。
理论考试(20%)
闭卷考试:涵盖劳动教育的历史、意义、相关法律法规、不同劳动类型的理论知识等内容。考试题型为选择题。根据试卷评分标准,满分 100 分,按照实际得分的 20% 计入劳动课总成绩。
二、实践操作考核(50%)
校内劳动实践项目(30%)
校园卫生维护:参与校园公共区域(如教学楼走廊、图书馆、操场等)的卫生清扫工作。根据劳动任务完成的质量、效率和态度进行评分。例如,地面清扫干净无垃圾残留、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等可得满分,出现质量问题每次酌情扣5分。
绿植养护:负责校园内指定区域绿植的浇水、施肥、修剪等工作。从植物生长状况、养护记录完整性等方面评估,植物生长良好、记录详实得满分,因养护不当导致植物枯萎等情况扣 5分。
三、劳动态度与习惯(20%)
宿舍卫生:宿舍卫生检查成绩占一定比例,根据学校宿舍卫生评分标准,每月平均成绩乘以相应系数计入总分。
个人劳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劳动习惯,如主动整理个人物品、参与宿舍公共事务等,由宿舍成员互评和辅导员评价综合给出分数。
四、成绩评定与等级划分
评定方式:劳动课成绩由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操作考核和劳动态度与习惯三部分成绩加权计算得出,即总成绩 = 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30% + 实践操作考核成绩 ×50% + 劳动态度与习惯成绩 ×20%。
等级划分
优秀(90 - 100 分):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实践操作技能熟练且表现出色,劳动态度积极,日常劳动习惯良好,能够深刻反思劳动实践,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良好(80 - 89 分):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劳动态度端正,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能认真完成劳动反思与总结。
中等(60 - 79 分):基本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达到要求,劳动态度尚好,有一定劳动习惯,能完成劳动心得撰写和参与讨论。
不合格(60 分以下):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劳动态度不积极,日常劳动习惯差,未按要求完成劳动相关任务。
对于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需参加补考或重修,补考或重修方式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通过补考或重修仍不合格者,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