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分子化学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学习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其它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也是高校生物类和部分农科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
1、静态生物化学:研究构成生物机体的各种物质(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生物学功能,这些物质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激素等。
2、动态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及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规律,即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及调控。
3、功能生物化学:物质结构和代谢与功能的关系。研究重要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环境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来阐明生命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功能生物化学)。
4、生物化学技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人工模拟以及在生命活动中各种化学物质代谢变化、调节、控制等实验原理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并且及时介绍生物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一改过去“填鸭式”枯燥的教学方式,应用了慕课视频、教学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并且将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如内外交错法、比较记忆法等、形象记忆法、多样化课外作业等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深入了解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物质的主要代谢途径、调控及相互联系;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糖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首先通过绪论部分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接着是学习静态生物化学知识,包括糖类化学、脂类化学与生物膜、氨基酸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维生素(和/或激素化学),前4部分顺序可任意安排;再次是学习物质的代谢,包括生物氧化与生物能学、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其中包括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修饰;最后学习代谢的调节与控制。选择讲授生化研究技术方面的内容,如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通过由静态到动态、从化学组成与结构到生物功能,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安排方式,可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便于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熟悉其主要组成物质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掌握各类生物分子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代谢过程以及这些代谢活动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并为继续学习生命科学各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授课目标有四点:
1. 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功能生物化学三大板块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
3. 通过在线讨论和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和专业外语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4. 使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专业领域涉及到的一些实践性复杂问题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并获得有效结论或作出合理判断。
评分标准参考
本课程的学习环节包含:观看讲课视频、完成每周的课后小测验、参与课程讨论、参加期末考试。
课程学习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
(1)课后小测验:在每一次实验结束后,需完成课后小测验,占课程成绩的40%。
(2)课程考试: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参加课程的最后考试,成绩占60%。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
1. 教材
《生物化学》上下册,朱圣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四版
2. 参考书
《生物化学原理》,张洪渊编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年
《生物化学》(第8版),姚文兵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普通生物化学》(第8版),陈钧辉,张冬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生物化学原理》(第2版),杨荣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生物化学》(第3版),吴梧桐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
《生物化学(第3版)辅导与习题集》,戴余军,李建华,陈锦华编著,崇文书局,2010年
《生物化学》(第6版)(影印版),Ferrier,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Six edition),David L. Nelson & Michael M. Cox, W H Freeman Co. Lt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