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由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和治疗效果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相关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低温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进展,输血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临床输血是一种救治患者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每一位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都会接触和使用。因此,本课程不仅仅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专业相关人员的专业课,也对临床医生的输血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课程从血型系统、血型检测、血液成分的制备与保存、临床输血以及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把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临床应用三者紧密结合,由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并同时在高校附属医院和中心血站工作的具有深厚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讲授,吸收了当前免疫血液学的新进展、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床输血的新观念等,力求反映当前国际输血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新理论、新技术。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概念准确、简明实用,既可以为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输血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等多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和指导,还可以作为各级医院输血科以及全国各级血站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第一章:绪论
绪论
《绪论》测试题
第二章:红细胞血型系统
2.1 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2.2 ABO血型系统
2.3 Rh血型系统
2.4 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
2.5 其他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系统
第三章:红细胞血型检测
3.1 ABO和Rh血型鉴定
3.2 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
3.3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3.4 酶介质试验技术
3.5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3.6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3.7 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3.8 吸收放散试验
3.9 凝集抑制试验
红细胞血型检测
第四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4.1 血小板血型抗原
4.2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章节测验
第五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5.1 治疗性血液成分置换术
治疗性血液成分置换术
第六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6.1 血液成分和成分输血概述
6.2 全血的采集与保存
6.3 悬浮红细胞和少白红细胞的制备与保存
6.4 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和辐照红细胞的制备与保存
6.5 血小板的制备与保存
6.6 血浆和冷沉淀的制备和保存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第七章 临床输血
7.1 概述与全血输注
7.2 红细胞输注
7.3 血小板输注
7.4 血浆输注、冷沉淀输注
7.5 大量输血、新生儿及婴幼儿输血、老年患者输血
临床输血
第八章 贮存式自体输血
8.1 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
第九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1 新生儿溶血病
9.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3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十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10.1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0.2 溶血性输血反应
10.3 过敏性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0.4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0.5 大量输血并发症
10.6 细菌性输血反应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10.7 艾滋病
10.8 病毒性肝炎
10.9 梅毒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第十一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11.1 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及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控制
11.2 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及室间质量评价
11.3 监控与持续改进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十二章 输血管理
12.1 我国采供血事业发展历史
12.2 依法管理采供血工作
12.3 血站管理(一)
12.4 血站管理(二)
12.5 临床输血管理
12.6 血液管理及血液预警
输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