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发展角度,回应大学生心理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实施理论和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学科。 心理素质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自我实现,创造幸福生活,提升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依据预定的课程目标,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的主要内容有:主动适应、平衡自我、管理情绪、提升意志、健全人格、学习策略、学会交往、健康恋爱、合作竞争、珍爱生命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发展角度,回应大学生心理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实施理论和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学科。 心理素质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自我实现,创造幸福生活,提升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依据预定的课程目标,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的主要内容有:主动适应、平衡自我、管理情绪、提升意志、健全人格、学习策略、学会交往、健康恋爱、合作竞争、珍爱生命等。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情绪与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它不仅是提升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全面发展、实现自我潜能的基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自我认知与成长、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职业规划与心理调适等主题展开。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掌握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巧。
-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特别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 提升自我认知: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和能力,促进自我接纳与成长。
- 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学会识别和管理情绪,掌握有效的压力缓解技巧,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
-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沟通技巧,提高解决冲突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 职业规划与心理调适: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职业选择的心理因素,做好就业准备,减少职业焦虑。
- 提升心理韧性: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态度,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促进身心和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讲授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 个性化关注:注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提供个性化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实际问题。
- 前沿性与实用性并重:课程内容紧跟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注重实际应用,确保学生学有所用。
- 积极心理学导向:强调培养积极心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超越。
- 构建支持系统:通过团队建设、同伴辅导等方式,构建学生之间的支持网络,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
- 自我认知的深度与准确性: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但要做到深入且准确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学生可能需要面对自己的不足、挑战固有观念,甚至需要处理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记忆。这种深度的自我探索需要时间和勇气,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难点。
- 情绪管理的技巧运用:虽然课程会教授情绪管理的技巧,但真正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强烈的负面情绪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及时察觉情绪变化、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并有效执行,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反思。
- 改变旧有行为模式:许多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的形成往往与长期的行为模式有关。要改变这些模式,不仅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克服旧有习惯的惯性,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和决心。
-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课程中会涉及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的内容,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比书本上复杂得多。学生可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应对,这既需要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经验和智慧。
- 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与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心理状况都是独特的,心理问题也多种多样。课程虽然会覆盖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但面对具体个体时,仍需要个性化的分析和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同时也需要学生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帮助和支持。
- 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有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人们会无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面对真实的自我或问题。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会阻碍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使其难以真正受益。因此,帮助学生识别和克服这些防御机制也是课程的一个难点。
授课目标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学习更多心理规律和现象;掌握自我调适相关技术,将获取的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尝试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自我分析、自我提升及团体合作的习惯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创造健康生活。本门课程的开设将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体验成长和完善人格,适应校园和社会生活,推动他们的学习生涯、生活生涯、职业生涯的协调发展。
成绩 要求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总评成绩按以下比例分配:
1. 视频学习时长占比40%
按照视频学习时长占总视频时长的占比进行评分。
2.章节测验占比10%
为理解和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一共10个单元测验。
2. 期末考试占比50%。
期末考试为客观题(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同学们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
总分100分。
课程大纲
导论
课时目标:了解心理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发展脉络。掌握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养。
1.1心理学与生活
1.2心理健康概述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5 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主动适应 积极改变
课时目标:了解心理面临的适应期、目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任务。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2.1 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2.2 适应能力的提高
平衡自我 握手自信
课时目标: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发展和重要性。了解人格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理解阿德勒的人格结构理论。掌握自我性格、气质特点,进行有效地自我探索。
3.1 大学生自我意识概述
3.2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3 自我意识偏差及调适
管理情绪 优化心境
课时目标:了解情绪的定义、组成要素、与情感的关系。了解情绪的功能。了解常见的情绪问题及特点。理解情绪的基本理论和理性情绪疗法。掌握应对不良情绪并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
4.1 情绪概述
4.2 常见的情绪问题
4.3 情绪的管理与调适
学会交往 和谐生活
课时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内涵、意义和价值。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理解人际交往的形式和过程。掌握人际交往的印象管理和交往技巧。
5.1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5.2 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5.3 人际交往的调适
讲究策略 快乐学习
课时目标:了解我们的大脑,了解记忆的概念和基本过程。理解遗忘与记忆的关系,理解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掌握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6.1 大学生学习特点
6.2 学习存在的问题
6.3 学习心理的调适
健康恋爱 甜蜜人生
课时目标:了解爱情三角形的概念。了解健康的性心理。理解恋爱心理的常见类型,性心理困扰及应对。掌握用沟通化解恋爱中的问题,掌握正确的沟通和表达。掌握性行为不当的影响与应对方法。
7.1爱情的概述
7.2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
7.3爱情的经典理论
7.4恋爱心理的调适
压力管理 笑迎生活
课时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环境的变化,了解身体和压力的关系。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压力的特征。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
8.1压力的概述
8.2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挫折
8.3压力的调适
网络赋能 为我所用
课时目标:了解网络的本质,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平衡好线上线下的生活,设定明确的目标,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9.1大学生网络心理概述
9.2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
9.3网络心理的调适
积极心态 乐观向上
课时目标:了解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增强认知与理解,培养积极思维模式,提升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学会感恩与珍惜,促进积极行动与习惯养成,提高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建立支持性社交网络,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生活的目标。
10.1认识积极心态
10.2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对比
10.3如何培养积极心态
珍爱生命 构建和谐
课时目标:了解变态人格。了解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了解变态人格的分类和识别。理解大学的危机干预步骤与识别方法。掌握自杀危机干预的方法,自杀预兆的识别和应对。
11.1生命教育概述
11.2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征兆与识别
11.3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心理咨询 助你成长
课时目标: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途径,一般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12.1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12.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12.3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顾晓虎、高远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心动力、新起点》,张强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奇普 康利编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
《爱是唯一的真相》,布莱恩.魏斯编著,台海出版社,2016年。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亚当 奥尔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桑志琴,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