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2025春马克思主义劳动文化观(人文素养)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7日 ~ 2025年06月20日
学时安排: 100分钟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41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马克思主义劳动文化观” 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展的综合性通识核心课程。该课程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聚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多个学院教学名师,采用线上讲座的方式,从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维度讲解劳动文化。 一门课程、数位名师、多重视角,呈现不同的“劳动文化”。
“马克思主义劳动文化观” 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展的综合性通识核心课程。该课程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聚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多个学院教学名师,采用线上讲座的方式,从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维度讲解劳动文化。 一门课程、数位名师、多重视角,呈现不同的“劳动文化”。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马克思主义劳动文化观” 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展的综合性通识核心课程。

该课程以通识教育的方式,通过多个模块,融合多学科、交叉交融学科内容,结合趣味图片及案例,深入诠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介绍与劳动相关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相关知识,全方位、生动展现劳动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破除“有课程,无教育”的劳动教育偏差,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领略劳动文化之美,多维度体会劳动的永恒价值,实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学效果,建设富有山大特色、体现“山大学派”的劳动文化课程。

课程具体目标及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① 通过学习树立大学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

② 让大学生掌握不同学科对劳动文化的解读,了解多个学科和专业的劳动精神;

③ 大学生能以更宽广视角看待劳动文化,深入学习劳动文化的内涵,并能用于本专业的学习之中。

1.能力要求

① 培养大学生有发现劳动美的眼睛,挖掘身边的劳动模范。

② 培养大学生讲述并传播身边的劳模故事,做中国好故事的传播者。

③ 培养大学生具有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2.素质要求

① 培育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

② 培育大学生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③ 培育大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和意志磨练,使之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④ 培育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的素质和能力,使之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劳动观。

授课目标

成绩 要求

【成绩评定】


平时线上成绩40%+线下劳动实践10%+线上考试50% 


具体内容如下:


1.平时线上成绩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线上学习和单元测验数据为考核依据,占30分;第二部分以线上讨论参与度为评分依据,占10分。


2.线下劳动实践


可以与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或其他形式的劳动相联系,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线下劳动实践的成果,并写下300字的劳动体验或感悟。


3.线上结课考试

以线上考试的方式检验学期所学

课程大纲
第一章 新时代劳动观:逻辑、内涵和价值
课时目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阐释新时代劳动观的逻辑、内涵和价值,掌握劳动幸福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和劳动共享观的核心概念,并了解普及劳动教育,全面理解劳动观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逻辑理路
(二)新时代劳动观的丰富内涵
(三)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基于考古研究的阐释(上下)
课时目标:从考古研究的视角阐释劳动历史观,以回顾历史的方式立足当下,坚定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在劳动实践中推动社会发展。
(一)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劳动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 劳动创造历史主体
2.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3. 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4. 劳动解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
(三)问答环节补充专业人员的劳动素养
陶渊明的劳动观念和他的诗意世界(上下)
课时目标:从陶渊明的生平及诗作中深刻理解劳动之美、田园之美以及建构悟达物我融合诗意境界,从而深刻体会劳动在生命中的意义。
(二)第一个发现劳动之美的诗人
(三)第一个揭示田园之美的诗人
(四)第一个悟达物我融合诗意境界的诗人
世界“劳动”运动的兴起与早期新诗的历史起源
课时目标:从跨学科的角度讨论世界劳动运动的兴起,并探讨劳动的革命性属性,思考劳动对现代社会、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劳动运动的兴起
(二)五四时期的劳动运动
(三)周作人的“新村”与“新诗”
(四)田汉的“劳动”诗学
女性主义与家务劳动观
课时目标:从马克思主义家务劳动观的角度了解马克思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与家务劳动观
(二) 家务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及 莉丝·沃格尔的家务劳动观
劳动与心理
课时目标: 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了解劳动从最初满足温饱等最基本需求的生理需要到后来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寻的过程,理解“以劳健心”的涵义,掌握劳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劳动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与劳动心理学
(二)霍桑实验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劳动与心理健康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视角下的传播媒介演进
课时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媒介演进结合的视角,了解传播媒介演进进程中体现的劳动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
(二)传播媒介演进中的劳动幸福观(上下)
我国劳动精神的法治保障
课时目标:从通识的角度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劳动关系、劳动基准、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劳动权利保障与救济等基本内容,了解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以及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
(一)劳动精神的内涵
(二)宪法对劳动精神的确认
(三)劳动法对劳动精神的保护
劳动力构成与中国经济增长
课时目标:通过他国案例探讨资本是否可以替代劳动,并了解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及问题,清晰了解劳动力的结构和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改革的迫切和面临的挑战。
(一)与劳动力有关的基本概念及中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规模
(二)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明晰劳动与休闲的关系 树立科学休闲价值观
课时目标:掌握休闲的多维度内涵,科学理解休闲价值观,区分休闲异化和休闲失范
(一)从与劳动的关系中理解休闲
(二)休闲价值观的内涵、历史和面临的挑战
(三)树立科学的劳动休闲价值观
讲好身边的劳动故事
课时目标: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了解劳动精神传播的重要性,明确每个人在劳动故事讲述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并通过作品评析的方式,发现身边的劳动模范,学会讲述身边的劳动故事。
(一)为何讲劳动故事
(二)谁来讲劳动故事
(三)如何讲劳动故事
(四)“我身边的劳模”寻访实践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萧勇译《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

3.丁向阳《“劳”有乐,“动”生慧》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年版

4.曹亚雄《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历史嬗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5.伊夫·西蒙著/周国文译《劳动、社会与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版

田鹏颖《劳动文化研究》沈阳出版社 2019年版

常见问题

山东大学
10 位授课老师
张彩霞

张彩霞

教授

王芬

王芬

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教授/正高级)

李剑锋

李剑锋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