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是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本课程主要涉及动物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基本试验技术方法,是动物医学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学习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动植物检疫学、动物生物制品学以及内、外科学等后续课程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本课程以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内容为基础,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等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掌握该课程要求的基本技术。
对于动植物检疫、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在校学生,本门课程可作为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起到替代或半替代线下课程教学的作用,为学生预习和复习该课程提供有效的平台,所设的习题和试题可以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对于社会大众,可以普及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的知识,提高公众传染病预防意识和能力。
与其他知识点分散、比较难学的课程相比,本课程提供了大量图片、模式图、录像、动画、视频,使得学生对微生物病原的认识更加直观和生动。课程资源提供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课程资源中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试题,能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将知识进行延申和拓展,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同时灵活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操作方法,建立无菌操作、生物安全等必要的微生物学素养,并能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2)具备完善的专业能力和优异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改革了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强化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组织、自我学习分析,强调学生的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和分享精神,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建设。
(3)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素养人才。本课程强化了教学效果的评估,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在众多培养和考核环节中,以开放、合作、创新理念进行设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素养人才。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两部分组成。课程平时考核由理论考勤(占5%)、课堂测试(占5%)、平时作业(占5%)、课程讨论(10%)、线上学习(25%)组成;课终考核为机考(占50%)。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课终考核成绩。
注:线上学习中MOOC评分设置为:本课程线上学习部分单元测验占15%、单元作业占15%、新版考试占40%、课程讨论占10%、视频学习时长占20%。
第一周 细菌学总论
绪论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2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第3章 消毒、灭菌
第1章 细菌的特殊结构 测验
第1章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基本结构 测验
第2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测验
第3章 消毒、灭菌 测验
第二周 细菌学总论
第4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6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4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第4章 细菌的侵袭力
第4章 细菌的毒素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6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周 细菌学各论
第7章 革兰阳性球菌
第8章 肠杆菌科
第9章 弧菌科
第10章 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
第7章 革兰阳性球菌 链球菌属 测验
第8章 肠杆菌科 沙门菌属 测验
第8章 肠杆菌科埃希菌属 测验
第7章 革兰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测验
第9章 弧菌科 测验
第10章 巴氏杆菌属 测验
第10章 里氏杆菌属 测验
第10章 嗜血杆菌属与放线杆菌属 测验
第四周 细菌学各论
第11章 革兰阴性需氧杆菌
第13章 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
第14章 革兰阳性产芽孢杆菌
第16-20章
第13章 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 测验
第14章 革兰阳性产芽孢杆菌 测验
第11章 革兰阴性需氧杆菌 测验
第五周 病毒学总论
第21章 病毒的结构
第22章 病毒的复制
第23章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第22章 病毒的复制
第23章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第21章 病毒的结构
第六周 病毒学总论
第26章 病毒的检测
第24章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25章 病毒的致病机理
第25章 病毒的致病机理
第26章 病毒的检测
第24章 病毒与细胞
第七周 病毒学各论
第27章 双股DNA病毒
第28章 疱疹病毒目
第29章 单股DNA病毒
第31章 双股RNA病毒
第29章 单股DNA病毒
第31章 双股RNA病毒
第27章 双股DNA病毒
第28章 疱疹病毒目
第八周 病毒学各论
第32章 单负链病毒目
第32章 分节段的RNA病毒
第33章 套式病毒目
第34章 其它RNA病毒
第35章 朊病毒
第36章 噬菌体
第32章 单负链病毒目
第32章 分节段的RNA病毒
第33章 套式病毒目
第34章 其它RNA病毒
第35章 朊病毒
第36章 噬菌体
兽医微生物学考试测试
本课程以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内容为基础,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等课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1]陆承平,刘永杰主编,兽医微生物学第六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21.8
[2]崔治中主编,兽医免疫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15.1
[3]姚火春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2.
[4]崔治中,朱瑞良主编,兽医免疫学实验指导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15.1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徐志凯,郭晓奎作, 医学微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21.2
[3] Barry Ch Kathleen Park Talaro, 微生物学基础 第9版 英文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2020.3
[4] 胡桂学主编,兽医微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18.8
[5] (美)D.C.赫什,N.J.秦克劳克伦著,兽医微生物学(译).第8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17.3
[6] 沈萍,陈向东主编, 微生物学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6.1
[7] 扈荣良编.现代动物病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2014.12
[8] 文心田,于恩庶,徐建国等.当代世界人兽共患病学[M],第一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9] 文心田,黄小波,文翼平等.人兽共患疫病学[M],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10] 曹雪涛 主编, 医学免疫学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21.1
[11] 马春红 主编, 医学免疫学 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2020.8
[12] 动物免疫学(第3版),杨汉春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20.8
[13] Lauren Sompayrac(作者),赵欣敏(译者),张峰(译者),免疫学概览 (How The Immune System Works, Fourth Edition).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2016.10.
[14] Abul K.Abbas(美),Anderw H.Lichtman(美),Shiv Pillai(美), 基础免疫学(Basic Immunology Functions And Disorders Of The Immune Syste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2014.7.
(三)主要参考杂志
微生物学报、畜牧与兽医、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病毒学报、预防兽医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动物医学进展、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兽医学报、Veterinary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Zoonoses and Public Health、Trends in Microbiology、Microbial Pathogenesis、Microbes and Infection infection and
immunity 、Journal of bacteriology、Journal of virology
(四)主要参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主要参考网站: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兽疫局)(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美国农业部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网址:https://www.aphis.usda.gov
世界兽医协会
中国大学MOOC上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课程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JAU-1206996806?from=searchPage
扬州大学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网址:https://jpkc.yzu.edu.cn/course/shywshw/homepage.html
中国大学MOOC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免疫学》课程资源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WSUAF-1206690815?tid=1451616463
福建农林大学兽医免疫学慕课
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preview/FAFU-1002430001
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医谷、丁香园、解螺旋、MedSci 、科学网 、临床微生物咨询、中国生物技术网、科研圈、生物学霸、中国病毒学论坛、科学松鼠会、果壳网 、小木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