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电影精品读解》为陕西省精品课程、西北大学精品课程《电影作品读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对中国电影进行概述的同时,选取了五部不同风格的中国西部电影经典作品作为分析文本,以六讲的篇幅从中国西部电影概论到细致入微的影片分析,勾勒出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脉络。本课程在全国尚属首创,旨在使学生获得开放的学术视野,提高影片读解的能力,并提升非影视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校是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大学影视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在中文系开设了较为系统的影视专业课程。
1987年,开始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影视文学方向,开始针对中文系影视文学方向学生开设《电影欣赏》课程,由张阿利讲授。
1994年,《电影欣赏》课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开始开设至今,分别由张阿利、曹小晶、薛凌、杨欣、郭越等讲授。2005年,“以《影视欣赏》课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读图时代的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审美品位”教研项目获得2005年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9年,张阿利所著《电影读解与评论》在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2001年获得陕西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电影读解与评论》也于2002年起作为影视专业《电影作品读解》课程的教材使用至今,受到了代课老师、校内外专家、学生的好评。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直至1998年共招收了11届本科生,1届表演艺术专业专科。2002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正式开办,作为艺术类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每年招收50人左右),2005年转为文史类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每年招收28人左右)。2003年,我校电影学硕士授权点申报成功。2011年,我校影视专业成功晋升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标志着我校影视专业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西部电影作为我校广播电影电视系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受到高度重视,在我校也开设了《中国西部电影》学科核心课程,从2004年创办开始至今,由张阿利讲授。
目前已有由张阿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电影文化与产业化研究”、“中国西部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西部电影与西部文学的关系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西部影视文化软实力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电影文化与产业化研究”、“大西北电视剧发展研究”等,作为本选题的理论支撑。此外,已出版由张阿利教授著写的《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和主编的《大话西部电影》,张阿利、曹小晶主编的《中国电影精品读解》作为本选题的成果结晶。
本选题的教师队伍由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助教组成,以张阿利教授为主导,同时,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的积极作用。在西北大学网站上,目前已有张阿利教授的《什么是电影读解》、薛凌副教授的《电影色彩读解》、杨欣老师的《爱情类型片甜蜜蜜读解》、赵涛老师的《从低俗小说看昆汀·塔伦提诺的暴力世界》、陈纪宇老师的《千与千寻读解》等课程视频,可进行点击观看。
证书等级分为合格(60≤得分<85)、优秀(85≤得分)两个等级。
本课程成绩由单元测试成绩、个人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课程参与成绩构成。
单元测试每单元5分,由5个测试题构成,测试题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主要考察对本单元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
平时个人作业四个,分别为经典阅读、一周计划实践、模拟决策总结、期末学习总结,每题5分,成绩由互评方式确定。提交作业后才能参加互评,需要评6份以上他人的作业才能获得他人评自己作业平均分,未参与互评只能得作业得分的50%,未完成互评只能得作业得分的80%。
期末考试45分钟,全部为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以考察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主。
课程参与根据在学习者在“课堂讨论区”中发贴和回贴的数量确定(其它论坛中的发言不计参与分),合计参加讨论问题达到10次及以上为满分10分。
第一节 中国西部电影概论
1. 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及定义
2. 钟惦棐西部电影理论及其争鸣
3. 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特征
4. 中国西部电影与民族传统文化
5. 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与中国西部电影
6. 中国西部电影的新发展与新突破
第二节 电影《人生》的读解
1. 导演及影片介绍
2. 影片主题
3. 人物形象分析
4. 对西部陕北民俗风情的艺术性展示
第三节 电影《黄土地》的读解
1. 导演及影片介绍
2. 叙事手法分析
3. 人物形象分析
4. 影像语言分析
5. 陕北民歌的运用
第四节 电影《老井》的读解
1. 导演及影片介绍
2. 主题及人物塑造
3. 艺术手法分析
第五节 电影《红高粱》的读解
1. 导演及影片介绍
2. 主题及叙事分析
3. 象征手法的运用
4. 视听语言分析
第六节 电影《双旗镇刀客》的读解
1. 导演及影片介绍
2. 西部电影中的武侠类型
3. 故事情节及传奇色彩分析
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