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面向我校历史学(师范)本科生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旨在通过线下课堂理论教学与线上课堂自主学习,帮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从鸦片战争前夜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概念,理解晚清至民国早期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为同学们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三观”提供历史的借镜与启示,协助同学们产生研讨中国近代史学问题的应有兴趣,进一步训练和增强自己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自身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社会,为以后成长为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打下相应的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基础。
目标1.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了解和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10 年左右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规律和特点,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
目标2. 清晰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矛盾,传承和发扬中国近代人民群众和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前途命运而不懈奋斗、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自觉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时代使命与重任。
目标3. 形成探索和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课题的专业兴趣,训练和提高自己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其完善知识结构和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最终能够成为胜任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人才。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其中期末考核方式为笔试,过程考核方式为出勤、课堂表现(含遵守纪律、参与讨论发言或翻转课堂展示、慕课在线学习数据等)、及平时作业(至少2次,采用思考题、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完成情况。
(二)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 | 成绩组成 | 成绩占比(%) | |
期末考核成绩 | 60 | ||
过程考核成绩 | 出勤 | 10 | |
课堂表现 | 10 | ||
平时作业 | 20 | ||
总计 | 100% |
中国近代史(一)
导 论
1. 教学内容:
一、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
二、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线索
三、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四、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方法、史料及意义
2. 教学要求:
通过导论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基本过程和主要线索,理解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知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方法、史料和意义。
3.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线索
4.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一)第一章 鸦片战争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西方世界的兴起
(2)清代中国的衰落
(3)罪恶的鸦片贸易与清朝禁烟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鸦片战争的经过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贸领域的新变化
(2)经世致用思潮与开眼看世界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闭关政策、十三行、林则徐、《望厦条约》等基本概念和名词,理解禁烟运动、《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的后果与影响,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4. 教学难点: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亡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2)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和活动
(3)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与北伐、西征
(4)太平天国的内乱与衰亡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与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2)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3)辛酉政变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金田起义、杨秀清、石达开、天京事变、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酉政变、总理衙门等基本概念和名词,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及《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性质,还有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客观分析和评价洪秀全、太平天国以及曾国藩。
3.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起义的兴亡;第二次鸦片战争
4.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
(三)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
(1)洋务运动和洋务派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兴办军事工业
(2)兴办民用企业
(3)建设新式军队
(4)兴办新式文教事业
(5)外交的新变化
第三节 商办企业、新阶级的产生与早期维新派
(1)商办企业和新阶级的产生
(2)早期维新派及其思想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洋务派、顽固派、清流派、代表性洋务军工企业及民用企业等基本概念和名词,理解洋务企业的产权形态、基本特点,以及新阶级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客观分析和评价洋务运动以及李鸿章、恭亲王奕䜣。
3. 教学重点: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洋务运动的内容
4.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新阶级的出现
(四)第四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边疆危机
(1)西北边疆危机
(2)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
(3)美、日侵略台湾
第二节 中法战争
(1)中法战争的背景
(2)中法战争的经过和结局
第三节 甲午战争
(1)甲午战争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经过
(3)《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伊犁条约》《烟台条约》、马尾海战、刘铭传、刘永福、邓世昌、镇南关大捷、黄海海战等基本概念和名词,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及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分析和掌握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3. 教学重点:中法战争
4.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五)第五章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高潮及失败
(1)维新运动的开展
(2)维新运动的高潮
(3)维新运动的失败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3)沙俄侵略东北与东南互保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门户开放、《孔子改制考》、公车上书、强学会、戊戌六君子、义和拳、八国联军、瓦德西、东南互保等基本概念和名词,
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性质和意义,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性质和影响,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 教学重点:维新运动的开展、高潮及失败
4. 教学难点: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六)第六章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末新政
(1)清政府实行“新政”
(2)“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和历史地位
(2)同盟会的创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三节 辛亥年的革命高潮和清朝灭亡
(1)黄花岗起义与四川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和全国革命高潮
(3)南北和谈与清朝灭亡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江楚三折、皇族内阁、资政院、兴中会、苏报案、同盟会、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基本概念和名词,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俗、学术、文艺等领域的变化,理解立宪派和立宪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掌握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并进行客观评价。
3. 教学重点: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影响;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发展
4.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七)第七章 民初政局与北洋军阀统治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1)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2)袁世凯复辟帝制和革命阵营的抗争
(3)与俄、英交涉外蒙、西藏问题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时局动荡
(1)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2)军阀混战与两次护法运动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1)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
(2)联省自治思潮与省宪运动
2.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临时约法、南北议和、二次革命、进步党、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北洋军阀派系等基本概念和名词,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内外政策,掌握对于袁世凯、孙中山的评价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3. 教学重点:民初政局演变
4. 教学难点:袁世凯的历史地位和评价;民初孙中山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中学历史课程知识
本科课程中国古代史知识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年第1版
《中国近代通史》(1-10卷),张海鹏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2009年第1版。
《中国现代化历程》(1-3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19)》,曾业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1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中华民国史》(全12卷),李新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7月第1版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