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世界经济史是以阐述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各地区经济成长与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专史。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基本活动之一,而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对世界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经济史考察的是从农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阐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中心。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扩展其自身活动范围,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共时性角度研究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突与融合。
世界经济史是以阐述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各地区经济成长与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专史。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基本活动之一,而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对世界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经济史考察的是从农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阐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中心。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扩展其自身活动范围,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共时性角度研究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突与融合。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高年级选修课。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对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掌握世界古代及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些重要经济现象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学会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基本方法。
授课目标
通过考核来检查和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了解历史进程中经济规律和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发生联系的经济现象,揭示人类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成绩 要求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核方式为学期论文
考核要求:
考核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和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检查学生对历史进程中的经济活动发展和特点的掌握与理解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以及考勤等部分组成
课程大纲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经济
课时目标:东方是农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古代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和普遍奴隶制。希腊和罗马是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其经济政治体制是典型的城邦奴隶制和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经济。本章的重点是比较东西方古代经济的不同特点,从文明源头上理解东西方不同的历史道路。
1.农业革命
2.古代东方的奴隶制经济
3.古代西方的奴隶制经济
东亚和南亚的封建经济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阐述中国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中国封建经济较早地从封建领主制经济过渡到封建地主制经济,从而形成以地主经济为主,以小农经济为辅的独特的经济结构,而封建国家在封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章还阐述了印度和日本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及其特点。
西欧的封建经济
课时目标:西欧封建经济,是日耳曼民族在罗马奴隶制经济崩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制度。本章重点阐述西欧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研究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形态演变,以及工商业和城市的复兴与发展。本章还考察了宗教经济的特征及作用。
1.封建经济制度的建立
2.庄园制与农业发展
3.商业与城市发展
古代世界的贸易活动
课时目标:古代世界的各个地区很早就有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活动。本章主要考察古代世界的几个重要的区域贸易,以及源远流长的东西方贸易。同时要阐述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以及贸易制度。
1.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
2.古代东西方贸易
3.古代世界 贸易制度
资本主义的起源
课时目标:14世纪、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后西欧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商业革命、农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兴盛,近代金融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在这些革命性的变化过程中形成了世界市场,为西欧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准备了人力、技术、资本和制度条件。
1.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原始积累
3.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4.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
课时目标:工业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捌生硒刚面貌。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始于英国,稍后传播至欧洲大陆的比利时、法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工业革命也成功地跨越大西洋传播至美国,之后又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本章介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和日本的工业革命及这些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1.英国的工业革命
2.法国的工业革命
3.德国的工业革命
4.美国的工业革命
5.俄国和日本的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课时目标: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厂化生产和城市生活成为欧美国家主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也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开始形成,工人阶级为自身利益展开不断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开始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
1.工业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2.城市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3.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 危机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依附经济的形成
课时目标: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和殖民主义扩张,整个世界都被卷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样,世界经济开始分裂成两大板块,即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宗主国和依附于宗主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少数尚未殖民化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依附于资本主义成为依附型经济。与此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其他依附型经济地区,也试图通过工业革命发展经济,摆脱宗主国的剥削和控制。
1.印度殖民地经济
2.非洲殖民地经济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4.拉丁美洲的依附经济
自由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课时目标:随着自由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世界市场越发扩大,相伴随的是国际贸易制度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步确立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呈现不平衡趋势。
1.自由 贸易与世界市场扩大
2.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衡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课时目标: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开启工业革命以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19世纪50 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得以确立。19世纪70 年代至20世纪初期,借助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以电气化为核心的J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大规模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从而在重化工业中产生了大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垄断企业,资本主义逐步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1.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2.美国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依附经济的挣扎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和冲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实践
课时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范围确立,是20世纪世界史的重大事件。继苏联之后,东欧的波兰、民主德国、阿尔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亚洲的蒙古、朝鲜、中国、越南和美洲的古巴等国,也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这些国家几乎都选择了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权的经济体制。然而,计划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高度集中所产生的弊端也日渐暴露,为此,各国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
2.苏联的计划经济和工业化
3.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体制改革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探索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变革
课时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由美国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科技革命的优势,并运用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实行有效干预,从而实现了近20 年的“黄金发展”。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到 20世纪70 年代,随着“黄金发展”时期的结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状态。
1.科技革命与美国经济增长
2.西欧的重建与经济增长
3.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4.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危机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课时目标: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普遍通过国有经济和经济计划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20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通过成功实施进口替代或出口替代发展战略,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 年代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停滞,有的则进一步陷人债务危机或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1.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2.亚洲“四小龙”和印度的经济发展
3.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4.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
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课时目标: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呈现一种板块式结构,即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的三极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东西方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关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东西方关系基本淡化,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导致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并形成了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经济圈。
1.国际经济体制的演变
2.冷战与东西方经济关系
3.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4.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5.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修完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等课程
参考资料
1.詹姆斯·格伯、 刘春生,《世界经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龙多•卡梅伦、 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年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