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实验动物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影响着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成为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剂,她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建立实验动物方法学的在线开放课程,使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开设并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团队成员包括两名副教授和两名实验师,课程团队成员在实验动物教学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均能够独立承担相关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
实验动物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影响着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成为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剂,她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建立实验动物方法学的在线开放课程,使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开设并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团队成员包括两名副教授和两名实验师,课程团队成员在实验动物教学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均能够独立承担相关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动物实验也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动物实验方法是进行动物实验时的各种实验手段、技术、方法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即在实验室内人为地改变环境条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反应与变化,以探讨生命科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新的认知,探索新的规律。同时也探讨实验动物科学中的减少、替代、优化问题。掌握动物实验方法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讲授和实验相结合,以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针对不同专业同学的专业需求和知识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进行选择性调整。本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动物基本理论和动物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因素及其控制,动物实验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动物实验室条件要求、管理规范与实验人员自身保护,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等),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授课目标
实验动物方法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获得关于实验动物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掌握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和实际应用;了解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标准化的内容;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动物试验的概念和实际应用的注意事项;掌握动物试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探讨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课程预期受众的定位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主要是生命科学类学生,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实验技术、口腔医学、影像学、儿科学、药学、药剂学、全科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
成绩 要求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了解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熟悉国内外实验动物的法规,掌握实验动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介绍实验动物学的研究范围及其重要性、国内外发展概况。
课时:1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2 医学研究与实验动物
1.3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
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
课时目标:掌握实验动物的定义、分类,理解实验动物的不同遗传背景实验动物的繁育体系。
课时:3
2.1 实验动物的定义
2.2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2.3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分类及命名
2.4 不同遗传背景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应用
课时目标: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解剖学特点,了解动物的饲养管理、品系及应用。
课时:3
3.1 小鼠的生物学特点和品系分类
3.2大鼠的生物学特点和品系分类
3.3豚鼠的生物学特点和品系分类
3.4家兔的生物学特点和品系分类
3.5犬的生物学特点和品系分类
3.6 其它常用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课时目标:掌握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实验动物的基本设施和常用的饲育器材等。
课时:3
4.1 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及其影响因素
4.2 实验动物设施
4.3 实验动物的饲育器材
实验动物福利
课时目标:理解动物福利与实验动物福利的概念及区别;动物福利的发展;掌握3R原则的基本内容;了解国外动物立法的概况;中国动物立法的概况。
课时:2
5.1 实验动物福利的定义与发展
5.2 3R原则的基本内容
5.3 动物实验过程的福利与伦理审查
实验动物标准化
课时目标:理解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定义及其要求,了解实验动物标准化与现代医学研究的关系,掌握实验动物许可证的种类以及管理要求。
课时:2
6.1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定义与要求
6.2 实验动物标准化与医学研究的关系
6.3 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
动物实验概论
课时目标:了解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管理及使用的特点,了解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条件和作用,学习编制实验动物的使用计划,了解实验动物的领取或外购注意事项,掌握动物实验准备与实施步骤,介绍动物实验的质量管理要点,简介实验观察动物的饲养管理。
课时:2
7.1 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管理及使用的特点
7.2 实验动物使用计划的编制计划与领取和外购
7.3 动物实验准备与实施步骤
7.4 影响动物试验结果的因素
7.5 动物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防护
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
课时目标:了解动物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掌握动物实验设计与分组方法。掌握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性别鉴定与日龄判断、编号标记、麻醉、给药途径、血液体液采集、处死等基本操作技术方法。了解受试动物的临床检查方法、动物尸体剖检与送检方法。本章节内容结合实验课程,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课时:3
8.1 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
8.2 性别鉴定
8.3 年龄的大致判定
8.4 妊娠天数的掌握
8.5 分组与编号
8.6 常规采血方法
8.7 麻醉方法
8.8 给药途径与方法
8.9 处死方法
生物安全与健康防护
课时目标:了解动物实验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危害因素,理解生物安全的定义,掌握动物实验室内常见的过敏原和防护措施,常见动物试验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课时:2
9.1 实验室内生物危害的定义和因素
9.2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定义
9.3 动物实验室的过敏原及其防护
9.4 动物实验中的物理危害和防护
9.5 动物实验中的化学危害和防护
9.6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和防护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课时目标:理解常见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原则,例如: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以及药学研究等。
课时:3
10.1实验动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10.2 肿瘤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10.3 基础医学实验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0.4 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0.5 临床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0.6 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索引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课时目标: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概念,理解免疫缺陷动物的定义、种类及其应用,掌握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和制备,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和价值。
课时:3
11.1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概述
11.2 免疫缺陷动物
11.3 肿瘤动物模型
11.4 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11.5 临床专科疾病动物模型
遗传工程动物模型
课时目标:理解遗传工程动物模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转基因动物、基因突变动物以及EDU诱导动物的概念和制备,了解遗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课时:3
12.1 遗传工程小鼠的价值
12.2 转基因动物
12.3 基因定位突变动物模型
12.4 ENU诱变小鼠
12.5 国内遗传工程小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实验教学
课时目标: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以及其它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课时:15
13.1实验操作一: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以及分组编号、标记与被毛去除方法等:掌握常用实验动物抓取固定的方法以及动物实验中常用的编号、标记与备皮的方法等。
13.2实验操作二:大小鼠等实验动物的常用给药途径及方法:掌握大小鼠等常用的给药途径,掌握如大小鼠灌胃、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操作。
13.3实验操作三:常用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掌握大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的常规采血方法;练习眼眶静脉窦采血,大血管采血,心脏采血等实验操作。
13.4实验操作四:动物实验手术中的切开与缝合:熟练掌握大鼠腹部切开(皮肤、肌肉层);练习大小鼠的不同脏器、腺体的辨认和取材等。掌握其肌肉层缝合,皮肤缝合。
13.5实验操作五:大鼠脏器的结扎与切除以及基本的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熟练掌握大鼠腹部切开及缝合;掌握结扎方法;练习子宫,输卵管,输精管等的切除操作。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程》第3版,邵义祥 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2.《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李凤奎,王纯耀 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3.《动物实验方法学》,孙敬方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实验动物学》,李厚达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医学动物实验实用手册》,石岩,梅世昌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