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网络传播概论
第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2日 ~ 2025年02月01日
学时安排: 2-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71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今世界充满变革与创新,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作为传播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分支,网络传播概论是一门研究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及其规律的课程,也是传播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合理的运用理论思辨与经验方法探索与认识当今的网络信息系统,并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广告学专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今世界充满变革与创新,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作为传播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分支,网络传播概论是一门研究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及其规律的课程,也是传播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合理的运用理论思辨与经验方法探索与认识当今的网络信息系统,并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广告学专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网络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理解网络传播的逻辑、认识网络传播进化的动因都是课程学习的目标与任务。网络传播概论课程会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工科学科优势,建设融合式新文科,通过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培养他们的人文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是以先学后教,设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作为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搭建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利用多模态的学习方式与融合式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以引导代替灌输,以沟通代替说教,以主动代替被动的方法实施教学。

授课目标

  本门课程是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充分吸收了传统传播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并将它们与网络传播实践相结合,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突破。在教学上主要有三个目标

 1.课程思政及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文态度;培养学生互联网时代的正确价值观以及理性看待网络世界及解决网络传播问题的综合能力。

 2.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承担建设新媒体、发展网络传播的责任与使命。 

3. 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信息结构与传播规律,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独立切理性地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从用更科学的理论高度去理解社会传播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承担新时代的传播义务与责任。

 


 

成绩 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投入程度,课程采用了“软性+动态”的考核方式。通过大大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来突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也外力上强制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程的学习。这种看重过程的考核思路,使学生从内心对课程产生归属感和参与感,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课程考核分值为:满分100分,课程讨论(占比40%),单元测验和作业(占比30%),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综合占比30%)。从课程数据中不难看出本课程“重讨论、轻考试”的考核原则。目标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

课程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
课时目标:1.对传播与社会有总体的认知2.了解互联网与媒体的发展历史3.了解网络媒体的概念4. 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网络传播概论》课程
网络传播概论
Internet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 B0707111S 学 分: 2
开课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 学 时: 32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
一、课程性质
作为传播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分支,网络传播是一门研究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网络传播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规则与相关制度,从而有助于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与利用,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的相关理论成果是广告学专业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网络传播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
二、课程目标
(一)思想、素质教育目标
目标1.1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目标1.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文态度;
目标1.3 培养学生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目标1.4 培养学生互联网时代的正确价值取向以及理性看待网络世界的能力。
(二)知识教学目标
目标2.1 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目标2.2 合理的运用理论思辨与经验方法探索与认识当今的网络信息系统;
目标3.3 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广告学专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能力教学目标
目标3.1 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信息结构与传播规律,掌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能力;
目标3.2 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独立理性地思辨能力;
目标3.3 培养学生从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分析理性思考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标3.4 使学生掌握各类网络新媒体传播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功能,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完善实践活动。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体讲授以下内容:首先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进行介绍,进而就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介绍网络传播中的象征符变迁及其社会原因。然后,本课程按照网络传播形式的分类,对网络人际传播、网络大众传播和网络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本课程从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分别探究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传播的信息结构与传播规律,掌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特点,掌握各类网络新媒体传播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功能,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完善实践活动。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 知识单元一:认识网络社会(2学时)
(1) 知识点一:网络社会现状的认知
(2) 知识点二:国际与国内网络社会现状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国际与国内的网络社会有宏观的认知与理解,全面了解网络传播涉及到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全盘了解该课程所要了解与解决的社会问题。
2. 知识单元二: 网络传播概述(3学时)
(1)知识点一:网络传播的界定
(2)知识点二: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传播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习网络传播的意义。理解网络传播的特性,掌握网络媒介的媒介特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和发展。
3. 知识单元三: 网络传播中的象征符(3学时)
(1)知识点一:象征符的涵义及象征符在网络传播中的变迁
(2)知识点二:象征符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3)知识点三:对网络传播象征符的解读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象征符的涵义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理解象征符在网络传播中的变迁。能够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的角度考察网络象征符的变迁,理解其表征的社会结构特色与文化变迁。
4. 知识单元四:网络传播中的主体(2学时)
(1)知识点一:政府网站
(2)知识点二:媒体网站
(3)知识点三:商业网站
(4)知识点四:个人化网络传播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是学生对网络传播中的四种主体有概念上的理解,并且了解四个主体的特点与规律,能够从概念上区分四种主体的差异。
5. 知识单元三: 网络传播方式(2学时)
(1)知识点一:网络人际传播的传播机制
(2)知识点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与功能
(3)知识点三:网络人际传播媒介的进化与发展
(4)知识点四:网络人际传播与网络大众传播的演化与融合
(5)知识点五:网络大众传播的形式与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网络人际传播的传播机制,理解网络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与社会功能。掌握网络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演化与融合。理解网络大众传播的传播形式与社会功能。
5. 知识单元四: 网络新闻的认知与写作方式(4学时)
(1)知识点一:了解新闻的概念与原则
(2)知识点二:了解网络新闻的特点
(3)知识点三:掌握网络新闻的写作要点
(4)知识点四: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新闻写作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新闻的作用、特点及原则,同时了解网络新闻的特点与传播规律,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新闻写作知识,并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新闻。
6. 知识单元五: 网民:网民调查研究(4学时)
(1)知识点一:中国网民的数量及构成
(2)知识点二:网络民意的代表性及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分配
(3)知识点三:公民新闻的出现及特点
(4)知识点四:网民网络调查与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网民的数量及构成,了解作为传播者的网民对舆情的贡献,理解网络民意的代表性及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分配,理解公民新闻的出现及特点,掌握“自我暴露”心理以及焦虑心理在网民进行“生活秀”时所发挥的影响。
7. 知识单元六: 网络舆论与媒介素养(4学时)
(1)知识点一:了解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知识点二: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与规律
(3)知识点三:对典型的网络舆论事件进行讨论与分析
(4)知识点四:能够理智地对待网络舆论事件,能够独立思考有关网络舆论的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及网络舆论的概念,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能够对典型的网络舆论事件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并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身面对网络舆论时的自我修养与理性思考的能力。
8. 知识单元七: 网络文化的理解与分析(3学时)
(1)知识点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知识点二:网络平台新兴的文化种类
(3)知识点三:网络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网络文化内涵的复杂性,掌握网络文化特征与文化心理,通过对大量的网络交流实务的搜集与分析,理解中外网络文化交流的民族心理及其影响。
9. 知识单元八: 网络传播与经济(3学时)
(1)知识点一:我国网络经济的市场规模与核心支柱
(2)知识点二:核心支柱产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知识点三:网络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网络经济的市场规模,了解我国网络经济的核心支柱,理解我国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理解网络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
10. 知识单元十: 网络传播安全与管理(2学时)
(1)知识点一:信息安全的涵义及重要性
(2)知识点二:我国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3)知识点三: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涵义及重要性,掌握我国在病毒泛滥、技术后门、网络攻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了解我国信息安全防护的现状及采取的措施,了解美国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与传播策略。
难点: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策略能动性的互动;网络信息系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解决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应强化传播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应细致讲解网络传播系统与传播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关注网络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与统合,应将网络传播实务纳入到网络传播的课程体系中,使理论知识成为认识实际、指导实践的工具。
四、实验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环节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矩阵
列表说明课程各知识单元与课程目标对应支撑关系。
如: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目标
1.1 目标
1.2 目标
1.3 目标
2.1 目标
2.2 目标
2.3 目标
3.1 目标
3.2 目标
3.3
认识网络社会 ● ● ●
网络传播概述 ● ● ●
网络传播中的象征符 ● ● ●
网络传播中的传播主体 ● ● ●
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方式 ● ● ●
网络新闻的认知与写作方式 ● ● ●
网民研究:网络民众调查 ● ● ●
网络舆论与媒介素养 ● ● ●
网络文化的理解与分析 ● ●
网络传播与经济 ● ● ●
网络传播的安全与管理 ● ● ●
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七、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32,其中讲课32学时,上机0学时,实验0学时, 课外0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宋体五号,加黑)
教学环节
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 上机 实验 课外 小计
认识网络社会 2 2
网络传播概述 3 3
网络传播中的象征符 3 3
网络传播中的传播主体 2 2
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方式 2 2
网络新闻的认知与写作方式 4 4
网民研究:网络民众调查 4 4
网络舆论与媒介素养 4 4
网络文化的理解与分析 3 3
网络传播与经济 3 3
网络传播的安全与管理 2 2
八、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
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
2.主要参考书
[1]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张佰明.网络传播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4] 彭兰.网络传播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九、课程考核
以平时考核(平时表现、作业、出勤、随堂测验等)、阶段性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用以重点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十、说明
1.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2.网络传播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规则与相关制度,从而有助于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与利用,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的相关理论成果是广告学专业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合理的运用理论思辨与经验方法探索与认识当今的网络信息系统,并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广告学专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传播学概论

参考资料

1.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

2.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吴婧婧

吴婧婧

讲师

罗婷

罗婷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