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微生物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2日 ~ 2025年06月26日
学时安排: 2-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40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结合了线上摹课(MOOC)和线下教师讲授、视图演示等教学方法,通过增加学生阅读、师生讨论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重点类群、代谢类型与培养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形态c结 构、类群、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其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原理;以及微生物这类生命类群的独特分类特点、培养、生化、遗传等特性研究方法。该课程介绍了微生物参与的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涉及生物学多学科内容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理解抽象生命现象、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知识、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较大帮助。


授课目标

目标1: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认识微生物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和发展,加深对微生物学的认知及其在科技和教育强国中重要作用的理解。

目标2:学会和运用微生物学中微观、群体与个体、相互作用等批判性思维与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看待世界,充分认识我国人民在该学科领域的重要贡献。

目标3: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中常用的观察、分离纯化、培养、计数等方法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认识到微生物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重要作用,产生创新性践行微生物学知识,让人类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念。

目标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会微生物学相关实践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自主解决微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引发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成绩 要求

1. 考勤与课堂参与

2. 课程报告与展示

3. 期中考试卷面成绩

4.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与分类,以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1.1 微生物及其特点,微生物的观察方法
1.2 微生物在生命世界的位置,微生物的分类
1.3 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原核微生物
课时目标: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特征
2.1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
2.2 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分类原核微生物的鉴定特征与方法,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
2.3 某些特殊原核微生物介绍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古生菌
真核微生物
课时目标: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特征
3.1 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特征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类群,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
3.2 真菌的特征与重要性,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繁殖,真菌的多样性与分类
3.3 其他真核微生物黏菌、卵菌、藻类、原生动物
病毒
课时目标:了解病毒,亚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研究方法
4. 1 病毒研究的基本方法
4.2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4.3 病毒的多样性与繁殖方式
4.4 亚病毒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所需营养,环境条件,生长控制方式与测定方法
5.1 微生物营养及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2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3 微生物的生长
5.4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微生物的代谢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和特有的合成代谢过程及生产实践
6.1 微生物代谢概论
6.2 微生物产能代谢
6.3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6.4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微生物的遗传
课时目标:了解遗传物质基础与遗传信息及特性
7. 1 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特性
7.2 基因表达与调控
7.3 细胞中遗传信息的变异
7.4 微生物基因组学
微生物生态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间关系,及其与物质循环和环境污染的关系
8.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
8.2 微生物之间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8.3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8.4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特性及应用
9.1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9.2 宿主非特异性免疫
9.3 宿主特异性免疫
9.4 免疫学应用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要求学生已修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课程


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微生物学》(第2版),袁生,戴传超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标准书号: ISBN:978-7-04-061070-3

2.主要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第8版),沈萍,陈向东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标准书号:ISBN:978-7-04-044495-7

(2)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 周德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标准书号: ISBN:978-7-04-052197-9

3.其它学习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的查阅和学习,主要包括如下资源:

(1)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订阅的中英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及Springer,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

(2)美国国立图书馆在线资源(https://www.ncbi.nlm.nih.gov/)

(3)科学网(https://www.sciencenet.cn/)


南京师范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贾永

贾永

教授

冯刚

冯刚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