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大学生涯规划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6考研数学暑期强化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大学物理 上(马文蔚教材)
第3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3月09日 ~ 2025年06月29日
学时安排: 6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97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物理学是多学科交叉、转移和渗透的支撑点,其研究范畴几乎跨越人类可以涉足的所有时空尺度和速度范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集体打造的《大学物理》课程,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变的视角,向你们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和你们一起感受自然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物理学是多学科交叉、转移和渗透的支撑点,其研究范畴几乎跨越人类可以涉足的所有时空尺度和速度范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集体打造的《大学物理》课程,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变的视角,向你们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和你们一起感受自然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为使用马文蔚教材学习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D系列课程的哈工大学生提供相应复习教学资源。课程主要分两个模块:一是知识学习模块,目的是满足个性化需求,这对知识点进行差缺补漏,主要是由碎片化的知识点组成,逻辑和顺序与选用教材并不完全吻合;二是生生互动模块,主要由学生制作的阶段训练讲解视频构成,目的是为阶段训练答疑解惑。本课程不设测试环节,不计入成绩,不要求学生观看时长。课程学习完全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授课目标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为培养非物理类理工科专业精英型人才打好物理基础。该课程以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内容包括基本要求中所包含的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和流体、相对论、振动与波动、静电场及电介质、稳恒磁场及磁介质、电磁感应、电磁场和电磁波等部分内容。后续的电磁学内容正在制作中,也会逐步加入。除了碎片化的知识点外,还包括6次阶段训练答疑视频,将在相应时间段内陆续提供。

     本课程不设测试环节,不计入成绩,不要求学生观看时长。课程学习完全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所以请大家忽略课程的成绩要求。

成绩 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课程大纲
质点运动学
课时目标:第1讲 质点运动学一、知识目标1.理解描述质点运动及其运动变化的物理量的定义,会计算直角坐 标系基本物理量;2.能解决运动学中两类问题;3.了解自然坐标系中各物理量的表达形式;4.掌握角量和线量间的关系;5.学会利用相对运动分析、求解问题。 二、能力目标1.培养模型思维习惯,学会建立模型;2.学会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题。
1.1 质点、参考系、运动函数
1.2 质点运动的描述
1.3 极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
1.4 圆周运动的速度、角速度
1.5 相对运动
牛顿定律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力的特点及性质,准确进行受力分析;2.理解惯性系、非惯性系、惯性力的概念;3.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并熟练其求解问题;4.熟悉非惯性系中求解运动规律的方法;5.知道科里奥利力的实质二、能力目标1.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2.培养利用量纲解决定性、半定性问题的思路;3.隔离分类处理问题的方法。
2.1 量纲以及基本单位
2.2 牛顿定律
2.3 惯性系与力学相对性原理
2.4 非惯性系与惯性力
2.5 转动参考系、科里奥利力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冲量、动量基本概念,着重理解动量的矢量性;2.掌握质点和质点系动量定理,并能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理解并掌握质点系的质心运动定理,并能利用其解决问题;4.了解质心参考系,并知道在质心系中解决问题可使问题简化;5.掌握动量守恒条件,并会利用其解决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定性、半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3.1 质点质点系动量定理
3.2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3.3 碰撞
动能定理 功能原理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功、动能、保守力、势能、机械能概念,并能简单计算;2.熟练掌握功的计算,特别是变力做功的计算;3.理解掌握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势能计算方法;4.掌握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并能应用其解决问题;5.掌握机械能守恒条件,并会利用其解决问题。6.了解碰撞定义和其过程特点。二、能力目标1.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2.抓住问题主要矛盾,学会应用状态量解决问题。
4.1 功 动能定理
4.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4.3 势能 势能曲线
4.4 功能原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角动量角动量定律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质点角动量及角动量守恒条件,并会进行简单计算;2.掌握刚体的定轴转动特点,熟悉利用角量描述定轴转动;3.理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转动惯量、转动动能、功、角动量、力矩等基本概念,并会计算;4.熟练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并会利用其计算并解释实际问题;5.了解对点角动量、力矩和对轴角动量、力矩之间的关系;6.知道刚体的进动,并了解进动在工程、及科技上应用。二、能力目标1.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2.培养模型化思维——根据需求建立模型的能力;3.分清主、次要矛盾的能力。
5.1 质点的角动量
5.2 质点角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
5.3 质点系角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
5.4 刚体模型及其运动
5.5 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描述
5.6 刚体的转动惯量
5.7 力矩
5.8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5.9 定轴转动刚体角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
5.10 刚体定轴转动动能和动能定理
流体力学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明确理想流体模型特点,理解并掌握理想流体连续性原理;2. 理解并掌握伯努利方程,并会利用其解决问题; 3. 了解斯托克斯公式,会利用其解决问题。二、能力目标1.掌握模型思维;2.了解统计方法论;3.了解解决连续体问题的思维方法。
6.1 压强与平衡方程
6.2 流体连续性原理
6.3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6.4 粘滞流体的运动
6.5 运动物体在流体中的受力
相对论基础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洛仑兹变换、相对论的速度变换。掌握同时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并可以进行简单计算。掌握相对论的质量、动能、能量、质能关系、动量和能量关系,并可以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二、能力目标1.要有质疑精神和意识;2.类比思维、统一思维的运用3.假设与验证4.了解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
7.1 力学相对性原理
7.2 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原理
7.3 洛伦兹变换
7.4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同时性相对性
7.5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时间延缓
7.6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尺度收缩
7.7 质量和动量
7.8 相对论动力学基础——质能关系
简谐振动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简谐振动的特征、能量、动力学方程;掌握简谐振动的三种描述方法:解析法、曲线法、旋转矢量法;掌握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了解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理解拍的形成;了解同频率互相垂直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知道阻尼振动的分类及其运动特点;了解受迫振动以及共振产生的条件。二、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利用图示描述物理规律;3.类比思维。
8.1 简谐运动的定义
8.2 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
8.3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8.4 简谐运动表示法
8.5 简谐运动的能量
8.6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8.7 同方向不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
8.8 互相垂直的谐振动合成
8.9 阻尼振动
8.10 共振
机械波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机械波产生的原因,明确波动与振动的关系;理解波动的周期特征、能量特点;掌握一维平面简谐波描述方法(波函数、波动曲线)并会求解;了解波强概念,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能流密度;理解并掌握惠更斯原理,并会利用其解释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理解驻波是一种特殊的干涉,明确半波损失的含义。二、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利用图示描述物理规律;3.类比思维。
9.1 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
9.2 机械波的描述
9.3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9.4 波动微分方程改
9.5 波的能量
9.6 波的衍射 惠更斯原理
9.7 波的反射和折射改
9.8 波的干涉
9.9 驻波 半波损失
9.10 多普勒效应
电荷与静电场(1):电场强度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场强叠加原理,会利用其求解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激发的电场强度;理解并掌握高斯定理及安培环路定理并会利用其进行计算(求E或通量),理解静电场的有源无旋的性质;三、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从特殊向一般的归纳推理;3.类比思维;4.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5.批判思维。
10.0 绪论
10-01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10-02 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10-03 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10-04 电偶极子的电场强度
10-05 连续带电体的电场强度
10-06 电场线和电场强度通量
10-07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10-08 高斯定理的应用
电荷与静电场(2):电势和能量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并会求解电势和电势能;知道高斯定理、环路定理、电场强度与电势之间的微分关系了解二、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从特殊向一般的归纳推理;3.类比思维;4.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5.批判思维。
11-01 静电场力做工和静电场环路定理
11-02 电势能 电势 电势的叠加原理
11-03 电势的计算
11-04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微分关系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静电平衡、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点电荷分布特点了解静电场中均匀电介质的极化机制掌握有介质时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并利用其解决问题了解电介质击穿、铁电体及压电效应掌握电容器的性质、静电能二、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类比思维;3.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01 导体的静电平衡
12-02 静电平衡导体的电荷分布
12-03 空腔导体静电平衡和静电屏蔽
12-04 电容和电容器
12-06 电介质极化机制
12-07 电介质的极化及其描述
12-08 电极化强度
12-09 电位移矢量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12-10 有介质时高斯定理应用
12-11 静电场的能量
稳恒磁场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电流密度、欧姆定律微分形式、电动势、磁矩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磁通量、磁场高斯定理、霍尔效应;明确磁感应强度、磁场对运动电荷及电流的作用、毕奥—撒伐尔定律,并进行计算;理解稳恒磁场的有旋无源的性质,会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解磁感应强度。二、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从特殊向一般的归纳推理;3.类比思维;4.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3.1 电流连续性方程
13.2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
13.3 基本磁现象
13.4 磁感应强度
13.5 运动电荷受力
13.6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3.7 霍尔效应
13.8 毕奥- 萨伐尔定律
13.9 毕奥-萨伐尔定理应用
13.10 磁感应线
13.11 回旋加速器
13.12 磁场的高斯定理
13.13 安培环路定理
13.14 安培环定理的应用
13.15 静电场和稳恒磁场对比
13.16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13.17 磁场对线圈的作用
13.18 磁电式电流计原理
13.19 磁流体发电
磁介质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磁介质磁化机制,理解磁化电流的概念;了解磁化强度的概念,掌握磁场强度的定义及其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掌握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并利用其进行简单运算;二、能力目标1.模型思维;2.类比思维;
14.1 磁介质的分类
14.2 磁介质的磁化机制
14.3 磁化强度和磁化电流
14.4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14.5 铁磁质的磁化规律
14.6 铁磁质的磁化机制
14.7 巨磁阻效应
14.8 磁存储技术
电磁感应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会利用其进行计算;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会利用其进行计算;二、能力目标1.从特殊向一般的归纳推理;2.类比思维.
15.1 电磁感应现象
15.2 电磁感应定律
15.3 动生电动势
15.4 感应电动势与感生电场
15.5 电涡流和电磁阻尼
15.6 自感与自感电动势
15.7 互感与互感电动势
15.8 磁场的能量
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时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位移电流、感生电场和全电流定律,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了解磁场能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了解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理论二、能力目标1.从特殊向一般的归纳推理;2.类比思维.
16.1 位移电流和全电流定律
16.2 麦克斯韦方程组
16.3 平面电磁波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矢量运算及微积分部分知识

参考资料

物理学(上) 马文蔚 解希顺 周雨青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七版)

大学物理学(上、下) 赵远 王晓鸥 张宇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孟庆鑫

孟庆鑫

教授

黄喜强

黄喜强

教授

周可雅

周可雅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