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建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我国北方城镇采暖热源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南方供暖需求越来越大。供热工程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课程主要介绍供热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详细阐述了目前以热水或蒸汽为热媒的供暖和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知识,并介绍了有关的运行管理知识。此外对近年来供暖和集中供热事业的迅速发展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介绍。本课程为建环专业、能动专业学生提供供热领域相关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得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供热系统设计、调试、管理等工作能力。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建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我国北方城镇采暖热源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南方供暖需求越来越大。供热工程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课程主要介绍供热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详细阐述了目前以热水或蒸汽为热媒的供暖和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知识,并介绍了有关的运行管理知识。此外对近年来供暖和集中供热事业的迅速发展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介绍。本课程为建环专业、能动专业学生提供供热领域相关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得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供热系统设计、调试、管理等工作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在万物冰封的冬天,当大家舒适地坐在教室中学习、或在宿舍中惬意地休息时,是否有想过冬季建筑室内热环境是如何营造并保持的吗?比如:加热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的能量从何而来?这些能量如何准确、有效地输送至所有供暖房间?怎样在室外温度波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用户热量的供需平衡?
供热工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对上述基本问题给出了全面、系统性地回答。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你们会逐步发现,伴随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集中供热早已不是烧锅炉和水力平衡调节这么简单,而是与区域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大气污染治理、国家经济能源转型、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等重大工程问题密切相关的一门系统科学。
本课程将近年来供热领域所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与教学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相结合,预期将为建环、能动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从事供热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与丰富详实的工程案例,推动我国的供热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成绩 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课程大纲
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
2.1: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
2.2: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2.3: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2.4:围护结构的附加(修正)耗热量
2.5:冷风渗透耗热量
2.6:冷风侵入耗热量
建筑热工计算及建筑节能
3.1: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
3.2:耗热量与建筑节能
散热器供暖系统
4.1:散热器
4.2:散热器的计算和布置
4.3: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4.4: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4.5:分户式热水供暖系统形式
辐射供暖系统
5.1:辐射供暖及辐射供暖的特点
5.2:热水辐射供暖系统
5.3: 低温地板热水辐射采暖的设计
暖风机供暖系统
6.1:暖风机及暖风机供热特点
6.2:暖风机供暖系统
集中供热系统管道敷设
9.1:供热管网的布置原则
9.2:管网敷设方式
9.3:管道、阀门与补偿器
9.4:管道支架与支座
9.5:检查室与操作平台
集中供热系统
10.1:供热系统与管网的类型
10.2:热用户与供热管网的连接方式
10.3:热力站
集中供热系统水力计算
11.1:供热管网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与公式
11.2:供热管网的设计水力计算
11.3: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
11.4:供热系统的补水泵定压方式与补水泵的选择
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工况
12.1:水压图的绘制基础与用途
12.2:水力工况与水力失调
12.3:水力工况的定性分析
12.4:供热系统的水力稳定性
供热工程案例
14.1 校园智慧供热系统
14.2 智能热力站
14.3 智慧供热硬件系统与装置
14.4 智慧供热远程监控系统
14.5 农村低成本清洁供暖技术与发展模式
课程实验
15.1 热网水力工况模拟实验
15.2 散热器热工性能测试实验
15.3 水泵工作性能测试实验
15.4 供热管网流量测量实验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