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中华文化与传播 (留学生)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7年04月21日 ~ 2046年07月13日
学时安排: 1.5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430周,共1526周 已有 244 人参加
立即参加
spContent=欢迎大家学习本课程!
欢迎大家学习本课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符合留学生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目的是提高留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我们抓住一个中心,即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点——“和”,作为本课的总纲,通过分讲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结构和整体性精神,让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特征——目的是增加留学生的认识元素,扩充他们的方法库。据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了解中华民族充满浓厚的兴趣。我们通过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特征,引导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中的中国。

三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目的是提高留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素质。这是把现代中国与历史中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联系起来的关键点,是留学生至为关注的焦点,也是本课程不同于其他同类课的地方。

(2)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强调案例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既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内容,又重点集中具体文化现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训练辩证思维方法。本课程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坚持在课程内容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和课外实践环节上的一体化科学设计,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坚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虽然并不能只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就表现出来,但通过本课程学习但却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手段科学

    本课程采用“教学情境法”与“多学科渗透式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生动性和自我完善性的特点。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网上数据库链接等手段,构成了立体的教学资源网络,突出了本课程的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成绩 要求

总分不得低于60分。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中华文化传播_儒家(上)

第二讲 中华文化传播_儒家(下)

第三讲 中华文化传播_道家(上)

第四讲 中华文化传播_道家(下)

第五讲 中华文化传播_禅宗文化与智慧(上)

第六讲 中华文化传播_禅宗文化与智慧(下)

第七讲 中华文化传播_中国的传统节日(上)

第八讲 中华文化传播_中国的传统节日(下)

第九讲 中华文化传播_走进中医

第十讲 中华文化传播_美的历程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专用教材: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行霈《中国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何乃光《中华文化概要》华文出版社1996.

5.董惠民《中国文化解读》 知识出版社2005.

6.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 

参考书目: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元化主编《释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网络资源:

1.中国传统文化网

2.中国学术论坛网

3.中国艺术批评网

4.中国易学研究网

5.中国佛教网

6.中国寺庙网

7.中国美术家网

8.商鞅专题讲座

9.中国道教网

10.中国戏曲网

11.中国收藏网

12.中华玉石网

13.中华陶瓷网

14.中国园林网

15.国学网


显示全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陈彦辉

陈彦辉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