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图像技术是用图像技术设备记录、检验、固定痕迹、物证一种方法,是诉讼、庭审程序中揭露犯罪的主要手段。
理论课40%,实验课占6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N3108
课程名称:刑事图像技术
英文名称:Criminal Image Technology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刑事科学技术
适用对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全日制学生
总 学 时:48
学 分:3
开课单位:刑事科学技术学院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刑事科学技术概论
并修课程:刑事图像技术实验、视频技术基础、刑事诉讼法学
后续课程: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现场勘查、语音检验、视频检验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刑事图像的基本概念、学科内容和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掌握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物证检验照相、图像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刑事图像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应用刑事图像技术记录刑事案件现场、检验物证及分析图像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应用先修、并修及后续相关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物证意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刑事图像技术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刑事图像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质和警察职业道德,在刑事图像技术工作中遵循“遵守法纪、迅速及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刑事图像技术工作所需的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开拓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章次 | 名 称 | 教学时数 | 其 中 | ||||
理论教学 | 课堂实验 | 案例分析 | 习题 | 机动 | |||
1 2 3 4
5 6 7 8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数字相机 第三章 拍摄技术 第四章 现场照相 第五章 辨认照相 第六章 物证检验照相 第七章 图像检验 实验考核 机动 |
1 11 6 16 2 6 2 3 1 |
1 5 3 5 1 3 2
|
6 3 11 1 3
3 |
|
|
1 |
合 计 | 48 | 20 | 27 |
|
| 1 |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方法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摄影的起源、发展及刑事图像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掌握刑事图像技术的概念、任务、要求。
[教学方法建议] 结合案例讲解刑事图像技术的任务和作用,阐明刑事图像技术在处理各类森林案件中的任务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本章的重点] 了解刑事图像在公安实践中的基础工作和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章的难点] 掌握刑事图像技术和方法。
[主要内容] 刑事图像技术的概念、任务、基本要求、发展趋势。
第二章 数字相机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数字相机的类型,摄影镜头,曝光控制系统,清晰度控制系统,色彩控制系统,其他控制系统以及掌握数字相机的保养及维护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数字相机的类型,然后通过有关实验进一步使学生练习,进一步掌握数字相机的性能。结合多媒体课件讲授数字相机各种控制系统的概念。
[本章的重点] 数字相机(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以及摄影中的相互关系。
[本章的难点] 光圈的作用及使用价值,景深的控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数字相机的类型
了解照相机的种类,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相机。
第二节 数字相机的镜头
了解镜头的种类。理解镜头镀膜的作用。理解焦距和口径是镜头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了解镜头的种类,合理选择使用镜头。理解镜头存在的各种像差及其原因。理解感光度、反差性、宽容度、颗粒度、解像力、灰雾度、保存性等概念。
第三节 曝光控制系统
影响曝光的客观因素,曝光的准确性。理解光圈系数和光圈的作用。理解快门的种类和作用。理解四种自动曝光模式。了解135、120相机各自的特点。了解单镜头反光、双镜头反光与取景器式相机各自的特点。
理解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理解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掌握室外曝光量和室内曝光量的估计方法。理解“宁多勿少”原则。理解测光原理。理解平均、偏重、部分测光、点测光和多点测光。
第四节 清晰度控制系统
清晰度的标准—模糊圈(模糊圈的含义、模糊圈的实用要点)。对焦的方式,影响清晰度的因素。景深(景深的含义、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超焦距(超焦距的认识、超焦距的调节与计算公式、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第五节 色彩控制系统
摄影对色彩再现的要求;摄影对光照色温的要求;理解原色光与补色光;理解彩色摄影的减色法原理;理解色彩三要素。理解色温的含义与光源色温;理解色彩的基调、对比、和谐、感觉。
第六节 其他控制系统
拍摄控制,存储及管理。
第七节 数字相机的保养及维护
掌握检查数字相机的镜头、光圈、快门、聚焦装置、测光系统等的方法。掌握使用和维护数字相机的正确方法。
第三章 拍摄技术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摄影光源及用光的六大基本要素。构图的目的、概念、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照片进行讲授,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摄影用光,摄影构图和用光技术。
[本章的重点] 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摄影构图。
[本章的难点] 用光与成像质量的关系,摄影构图的形式。
[主要内容]
摄影中的用光造型方法:1)深远空间的表达的目的;2)如何利用线条透视(形体透视)与影调透视(空气透视)表现空间的深度感;3)表现被摄对象形体特征的目的;4)形态特征表现内容的因素;5)表现被摄对象质感的目的;6)选择不同的射入角度、光比来表现各种不同质感的物体;7)摄影用光的基本目的;8)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光度、光位、光质、光型、光比、光色。
教学提示: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空间的深度感、被摄物体的形体特征和质感;2)熟练掌握摄影用光的六个因素,学会运用光线表现不同的物体质感和画面内涵。
摄影构图中的常用要素:1)形状、线条、影调、色调;2)形状的分类与变形的形式;3)线条的形态与结构形式;4)影调的表现方法及画面基调的处理;5)构图中色彩的运用以及色彩基调的构成。
教学提示:1)了解构图常用的各种要素;2)掌握各要素的形态分类及表现形式,学会在拍摄中合理的运用。
摄影画面的构成形式:1)在摄影画面中合理的安排主体的位置,以形成兴趣中心;2)前景的作用及运用;3)区分主体与背景的方法;4)构图的基本法则; 5)圆形构图、三角形构图、S型构图、框式构图等摄影画面的基本构图形式及特点; 6)摄影位置:距离、方位、角度的选择。
教学提示:1)掌握摄影画面中主体、前景、背景的安排方式;2)熟悉各种构图的形式及特点;3)学会根据拍摄需要合理地选择拍摄位置。
第四章 现场照相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现场照相的概念与要求;掌握现场照相的内容,现场照相的步骤和原则,现场照相的方法,现场照相的配光,现场照片的卷宗制作。
[教学方法建议] 结合多媒体课件及规范和不规范现场照片卷宗进行比较讲授,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现场照片卷宗拍摄内容和原则的理解。实验教学应详细介绍现场情况及案情,精心组织,使学生能主动分散开,这样有利巡视、辅导。
[本章的重点] 现场照相的内容和方法。
[本章的难点] 现场照相的步骤和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场和现场勘查
现场和现场勘查的概念。
第二节 现场照相的概念与要求
现场照相的概念;现场照相的特点;现场照相的要求;现场照相的受理权限。
第三节 现场照相的器材
照相机;近摄器材;滤光镜;三脚架和快门线;照明灯具;比例尺;电脑及打印设备。
第四节 现场照相的内容和拍摄要点
现场方位照相及现场方位拍摄要点;现场概貌照相及现场概貌拍摄要点;现场重点部位照相及现场重点拍摄要点;现场细目照相及现场细目拍摄要点。
第五节 现场照相的步骤和原则
现场照相的步骤。现场照相的原则。
第六节 现场照相的方法
单向拍摄法;相向拍摄法;多向拍摄法;回转连续拍摄法;直线连续拍摄法;测量拍摄法。
第七节 现场照片卷宗的制作
现场照片卷宗构成;现场照片的制作程序和方法;现场照片卷宗的版面设计;现场照片卷宗的标引、符号及文字说明;现场照片卷宗的装订、审签;现场照片卷宗的制作程序;现场照片卷宗的电子卷宗制作。
第五章 辨认照相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身辨认照相的方法,了解颅像重合、相貌组合、模拟画像技术。
[教学方法建议] 辨认照相的讲授应结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与人像大小的关系进行,以加深学生对行业标准的理解。
[本章的重点] 犯罪嫌疑人面貌辨认照相和尸体辨认照相。
[本章的难点] 颅像重合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辨认照相概述
概念;作用;受理权限;辨认照相的基本原则;辨认照相的程序和内容。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面貌辨认照相
人身辨认照相的概念、作用与要求;人身辨认照相的常用器材;人身辨认照相的标准格式;人身辨认照相的方法。
第三节 尸体辨认照相
尸体辨认照相的概念、要求、拍摄方法。
第四节 颅像重合技术
颅像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
第五节 相貌组合技术
人脸识别;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模拟画像。
第六章 物证检验照相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物证的类型、物证检验照相的程序及要求,掌握物证拍摄的配光技术及常见痕迹物证拍照的技术方法。了解特种照相的原理及拍摄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物证检验照相是刑事图像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学中应强调实际应用性,使用多媒体及实物教具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加深理解。
[本章的重点] 常规物证检验照相技术。
[本章的难点] 配光技术的合理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证检验照相的基本要求
清晰、准确反应痕迹特征;保证图像不变形;比例照相;图像的客观、真实;拍摄条件的统一。
第二节 物证检验照相的配光检验技术
配光检验的光源;配光检验技术原理;配光检验技术方法。
第三节 常规物证检验照相的拍摄方法
近距拍摄;翻拍技术;分色照相;偏振光照相;脱影照相显;光致发光照相;显微照相。
第四节 特种照相
红外线反射照相的原理、方法;紫外线反射照相原理、方法。
第七章 图像检验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数字图像的原始性检验、真实性检验及图像内容真实性检验的常规方法。了解图像与拍摄设备的同一认定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刑事图像检验是与图像伪造较量的产物,现伪造图像案件呈爆炸性增长,实验教学应强调实际应用性,最好与案件结合,提高学生对伪造图像变化的认识。
[本章的重点] 图像的真实性检验。
[本章的难点] 图像的真实性检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图像检验的概述
图像检验的概念;图像检验的对象;图像检验的作用。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原始性检验
数字图像的EXIF信息;亮度、对比度一致检验、饱和度一致性检。
第三节 数字图像的真实性检验
伪造图像的方法;图像的原始性、真实性关系;不同伪造图像的检验方法。
刑事图像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能够把以前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实际工作中常用刑事照相科目的操作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进入公安岗位,做好预备工作。
二、基本要求
在刑事技术工作中一定要遵循:遵守法规、出警迅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等原则。
实验一 照相机的使用
[学 时] 3
[实验目的] 了解数字相机的主要结构及性能,初步掌握数字相机及常用附件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的拍照作技术上的准备。
[实验要求] 熟悉普通数字相机的结构及各部件名称、所在的位置和用途;熟悉光圈、快门,空拍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练习取景、调焦;了解快门线、自拍器、三角架等设备的使用方法。
[考核方式] 边操作、边完成实验报告,根据报告中预习题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评定等级。
实验二 曝光、景深控,白平衡调整练习
[学 时] 3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拍照的操作要领,根据不同摄影条件、要求,选择合适的曝光组合;掌握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和景深的关系;能运用光线进行景物造型,学会用构图原理安排画面,用色彩原理取舍画面。
[实验要求] 两人一组,根据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拍摄练习。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以不同的快门、光圈、感光度组合结合曝光补偿进行曝光量控制拍摄练习。
2.拍摄不同景深的照片若干幅。加深光圈、拍摄距离及焦距三因素对拍摄画面景深影响的了解。
3.分别以不同快门速度拍摄静物、运动物体若干幅。加深快门选择对运动物体摄影效果影响的印象。
4.针对不同色温光线下的景物,分别调节相机的白平衡或色温,拍摄照片若干幅。
[考核方式] 与实验三、实验四结果和实验预习题完成情况一起评定等级。
实验三 摄影用光及构图摄、影综合训练
[学 时] 3
[实验目的] 要求学生拍摄记录生活、学习等现实为主要诉求的照片,在校内外寻找素材,进行创作。
[实验要求] 两人一组,根据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拍摄练习。
[考核方式] 与实验一、实验二、实验四结果和实验预习题完成情况一起评定等级。
1.选择不同距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拍摄方向(正面、侧面、斜侧面、背面)、拍摄角度(平拍、俯拍、仰拍)、光照方向(顺光、侧光、逆光、散射光等)拍摄人物或景物照片若干张。
2.针对不同的景物,合理运用光线、构图方式、色彩等进行拍摄练习。
3.室内以闪光灯为主光源摄影。
实验四 现场照相、辨认照相
[学 时] 6
[实验目的] 掌握现场照相和辨认照相的基本方法及各部分内容拍摄的基本要求。
[实验要求] 两人一组,分别设计一个刑事案件室外、室内模拟现场,根据现场照相的内容及拍摄方法(其中至少有一张采用连续拍摄法拼接)进行拍照。
相互以对方为模特拍摄一组正面和侧面半身辨认照。
[考核方式]根据处理后的照片作业、照片效果及现场照相卷宗制作情况等一起评定等级。
实验五 图像处理与卷宗制作
[学 时] 6
[实验目的] 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及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界面,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主要工具,运用Photoshop对数字图像进行一般调整。为后续现场卷宗制作奠定基础。
[实验要求] 一人一台电脑。首先跟随教师进行图像处理操作;后独立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图像大小、图像色彩、对比度、亮度等调整,并在照片上增加文字,同时利用数码“暗房”完成照片的制作、排版。
[考核方式] 根据实验预习题完成情况、照片制作情况等综合评定等级。
[学 时] 6
[实验目的] 掌握现场照相卷宗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实验要求] 在两人一组完成现场照片拍摄后,各自独立按照现场照片内容筛选、裁切、编排、粘贴、标划、文字说明要求等,制作一套完整的现场照片卷宗。
[考核方式] 根据实验完成情况及卷宗制作情况等综合评定等级。
实验七 常见物证检验照相
[学 时] 3
[实验目的]掌握常规检验照相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各色光源、滤光镜等检验照相中常用的照相附件,掌握物证照相的配光方法。
[实验要求] 两人一组,进行近摄、翻拍、分色、脱影、偏振光、侧光、定向反射夺、暗视场、透射光照相练习,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各类物证拍照的技术方法。
[考核方式]根据实验完成情况、照片质量情况等综合评定等级。
实验考核
每个学生抽取设计好的实验项目进行现场拍摄,根据所提交的拍摄效果及实验分析评定成绩。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法律框架下展开,与《视频检验技术》《视频侦查》《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化验》等课程同为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相互间联系广泛,具体说来,《刑事图像技术》是各类专业课的基础,刑事图像技术是刑事案件侦查、现场勘查工作中必备的专门技能。
六、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安排
见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以学生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
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
八、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或建议教材)
郭海涛,柏家鸿,张文达.刑事图像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7.
(二)参考书目
1.黄群.刑事照相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马文元.刑事照相与录像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3.杨玉柱.刑事图像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蒋占卿等.刑事数字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国光.刑事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6.高树辉.刑事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九、大纲编制说明
实际上课内容会有所变动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