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刑事诉讼法学是全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刑事案件的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强制措施、证据制度,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一审、二审、死刑复核、审判监督、特别程序等。本课程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系统地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和诉讼程序的具体内容,熟悉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解释的条文,尤其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相关程序规定,培养分析、解决刑事诉讼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刑事司法实际工作,具有初步的刑事诉讼理论研究能力。
刑事诉讼法学是全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刑事案件的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强制措施、证据制度,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一审、二审、死刑复核、审判监督、特别程序等。本课程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系统地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和诉讼程序的具体内容,熟悉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解释的条文,尤其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相关程序规定,培养分析、解决刑事诉讼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刑事司法实际工作,具有初步的刑事诉讼理论研究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刑事诉讼法学是本校各专业都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公安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学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法基本原理和原则、基本制度和诉讼程序。
学习刑事诉讼法学,了解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和程序,树立正确的刑事办案理念,依法、公正地办理刑事案件。
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办理刑事案件需要在刑事诉讼程序中适用刑法。
成绩 要求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平时考核包括:平时课堂提问考核和平时作业完成考核
期末考核:闭卷理论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考核占30% + 期末闭卷理论考试占70%(若学校有新规定,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诉讼、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掌握刑事诉讼法的渊源;了解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了解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
一、诉讼
二、刑事诉讼
三、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三)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
一、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结构
(二)刑事诉讼目的
(二)刑事诉讼结构
二、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职能
(一)刑事诉讼主体
(二)刑事诉讼职能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
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
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的任务
第四节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专门机关的性质和职权,当事人的概念和种类,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和种类,以及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专门机关
一、专门机关的概念
二、公安机关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和组织体系
(二)公安机关的职权
三、人民检察院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组织体系
(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四、人民法院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组织体系
(二)人民法院的职权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
一、诉讼参与人概述
二、当事人
(一)被害人
(二)自诉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四)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其他诉讼参与人
(一)法定代理人
(二)诉讼代理人
(三)辩护人
(四)证人
(五)鉴定人
(六)翻译人员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各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具体要求,领会各基本原则对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意义。
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基本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原则体系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三、依靠群众
四、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五、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八、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十、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十一、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十二、认罪认罚从宽原则
十三、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四章 管辖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管辖的概念、立案管辖的概念、审判管辖的概念,以及刑事诉讼法对管辖的有关规定。
第一节 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
三、管辖分类与体系
第二节 立案管辖
一、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二、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
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第三节 审判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区管辖
三、指定管辖
四、专门管辖
第五章 回避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回避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回避的种类、理由及其程序。
第一节 回避制度概述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
二、设立回避制度的意义
三、回避的种类
(一)自行回避
(二)申请回避
(三)指令回避
第二节 回避的适用情形和人员
一、回避适用的情形
二、回避适用的人员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一、回避的提出
二、回避的决定
三、回避的复议
四、回避的效力
第六章 辩护和代理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辩护的概念,辩护的种类,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诉讼地位、权利和义务,刑事诉讼代理的种类。
第一节 辩护
一、辩护制度概述
二、我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辩护人的范围
(二)辩护人的职责和诉讼地位
(三)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辩护的种类
第二节 刑事代理
一、刑事代理概述
二、公诉案件中的代理
三、自诉案件中的代理
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第七章 证据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刑事证据的概念和基本属性;掌握各种法定证据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了解证明对象的概念和范围、证明责任的概念及其分担原则、刑事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据概述
一、证据的概念
二、证据的属性
三、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 证据的分类
一、证据的法定分类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证据的学理分类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三)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四)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第三节 刑事诉讼证明
一、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
三、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划分
四、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一般理论
(二)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三)疑案处理
第八章 强制措施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五种强制措施的概念、适用条件、程序。
第一节 强制措施概述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种类
二、强制措施的意义
第二节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一、拘传
(一)拘传的概念
(二)拘传的适用条件
(三)拘传的程序
二、取保候审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
(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
三、监视居住
(一)监视居住的概念
(二)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
(三)监视居住的程序
第三节 拘留、逮捕
一、拘留
(一)拘留的概念
(二)拘留的适用条件
(三)拘留的程序
二、逮捕
(一)逮捕的概念
(二)逮捕的适用条件
(三)逮捕的程序
三、扭送
第九章 附带民事诉讼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述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三、附带民事诉讼意义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的概念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的范围
二、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
(一)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概念
(二)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范围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一)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
(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一)审理原则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
第十章 期间、送达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期间和送达的概念;掌握期间的计算,送达的方式和程序。
第一节 期间
一、期间概述
二、法定期间
三、期间计算
四、期间的恢复
(一)期间恢复的概念
(二)期间恢复的条件
第二节 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二、送达方式和程序
(一)直接送达
(二)留置送达
(三)委托送达
(四)邮寄送达
(五)转交送达
第十一章 立案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立案的概念、意义,立案材料的来源;掌握立案的条件和程序。
第一节 立案概述
一、立案的概念
二、立案的意义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二、立案的条件
(一)事实条件
(二)法律条件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和立案监督
一、立案的程序
二、立案监督
第十二章 侦查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侦查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各种侦查行为应遵循的法定程序、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处理程序。
第一节 侦查概述
一、侦查的概念
二、侦查的任务
三、侦查的意义
第二节 侦查行为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二、询问证人、被害人
三、勘验、检查
四、搜查
五、查封、扣押物证、书证
六、鉴定
七、辨认
八、特殊侦查措施
(一)特殊侦查措施的概念
(二)技术侦查
(三)秘密侦查
(四)控制下交付
九、通缉
第三节 侦查终结
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
二、侦查终结的条件
三、侦查终结的处理
四、侦查中的羁押期限
第四节 补充侦查
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意义
二、补充侦查的种类和方式
三、专题案例讨论
第十三章 起诉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起诉、提起公诉的概念,提起公诉、不起诉的条件和程序。
第一节 起诉概述
一、起诉概念
二、起诉的意义
第二节 审查起诉
一、审查起诉概念
二、审查起诉内容
三、审查起诉的方法和期限
第三节 提起公诉和不起诉
一、 提起公诉
二、不起诉
第四节 提起自诉
一、提起自诉的概念
二、提起自诉的条件
第十四章 审判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刑事审判的概念,刑事审判组织的组成,审判原则;理解各审判程序。
第一节 审判概述
一、审判的概念和意义
二、审判原则
三、审判组织
(一)独任庭
(二)合议庭
(三)审判委员会
第二节 第一审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二)开庭审判前的准备
(三)法庭审判程序
(四)与法庭审判相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自诉案件的受理
(二)自诉案件审理的特点
四、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概念和意义
(二)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三)简易程序审判的特点
五、速裁程序
(一)速裁程序的概念
(二)速裁程序的适用范围
(三)速裁程序审判的特点
六、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一)上诉
(二)抗诉
三、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一)对上诉、抗诉的审查
(二)全面审查原则
(三)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方式和程序
四、对第二审案件的处理
五、上诉不加刑原则
六、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
第四节 死刑复核程序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三、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五节 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四、专题案例讨论
第十五章 执行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执行的概念、对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第一节 执行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一)执行的概念
(二)执行的意义
二、执行的依据和机关
(一)执行的依据
(二)执行的机关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一、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二、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三、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
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五、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第三节 变更执行程序
一、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二、监外执行
三、减刑和假释
四、对新罪和漏罪的追诉
五、对错判的反映和申诉的处理
第十六章 特别程序
课时目标:[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了解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条件和相关程序规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和审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原则
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一、概述
二、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适用范围与诉讼程序
第三节 缺席审判程序
一、缺席审判程序的概念
二、缺席审判程序适用的条件
三、缺席审判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一、概述
二、违法所得案件的没收程序适用条件
三、违法所得案件的审理
第五节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一、概述
二、强制治疗的适用对象
三、强制治疗的程序
四、强制治疗的复查和监督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正)
2.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59号)(2020)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21]1号)(2021)
4.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高检法释字[2019]4号)(2019)
5.刑事审判参考(系列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