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修的教育类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修的教育类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教育原理》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探索为基础,以教育的两大规律为主线,建构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获得理解教育现象和分析教育问题能力。《教育原理》既是门理论性强的知识科学,也是门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了教育的产生、发展、作用、目的、制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师生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通过这些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助力学生生成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能够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视角讨论教育相关问题,从而做到关注教育,理解教育,自主探索与分析教育相关问题,自觉推进教育改革,是师范教育专业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与教育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通识课。
授课目标
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认识与“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有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形成教育学相关理论完整的知识结构,初步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不断提升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
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能自觉运用专业思维和方法探究教育现象、反思教育实践、分析并解决教育问题;掌握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目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养成自觉提升自身业务修养的意识和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兴趣及意愿;养成教师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
成绩要求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积分,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课程结束考试50%。60分以上为合格。
课程大纲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课时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概念表述2. 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3. 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4. 初步学会运用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指导实践,提高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1.1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2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1.4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
教育及其本质
课时目标:1. 正确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2. 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每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3. 理解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代的变化。4. 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2.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2 教育的基本内涵
2.3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课时目标:1. 全面地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对现代教育的制约性影响。2. 科学地认识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要求影响的原理与有限性。3. 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要素的新发展带来的教育影响。
3.1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2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3.3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课时目标:1. 了解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懂得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的道理。2. 能够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发展的关系。3. 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4.1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4.2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4.3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教育目的
课时目标:1. 掌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2. 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据与类型。3. 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能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
5.1 教育目的的概述
5.2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3 我国的教育目的
5.4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课时目标:1. 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以及其相互关系2. 理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及实施3. 掌握全面发展教育各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6.1 德育
6.2 智育
6.3 体育
6.4 美育
6.5 劳动技术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课时目标:1. 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 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3. 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4. 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教育制度
1. 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 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3. 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4. 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教育制度
课程
课时目标:1. 了解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掌握现代课程的本质和特点,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各种现代课程的各种理念。2. 了解课程结构的内涵、特点和组织, 能够掌握现代课程资源的类型和开发策略,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发课程资源。3. 能够正确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目标、创新,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8.1 课程概述
8.2 课程开发
8.3 课程改革
教学
课时目标:1. 掌握现代教学的概念,理解现代教学的地位,了解现代教学的形成与发展。2. 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评论3. 理解并掌握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和要素4. 能够把握当代我国和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9.1 教学概述
9.2 教学理论与规律
9.3 教学实施
9.4 中小学教学改革
教师与学生
课时目标:1. 了解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特点及意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2. 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内容、途径;熟悉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3. 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任务与职责4. 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描述理想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建构策略5.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观点,阐述理想的学生观
教育科学研究
课时目标:1. 初步掌握教育科研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方法2. 初步树立教育科研的意识
11.1 教师与教育科研
11.2 教育科研过程
11.3 常用的研究方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6.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第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