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是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多声部音乐的必学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能熟练掌握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重属和弦、各种变和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还能掌握转调的写作方法,能为旋律及低音正确编配和声;能分析各种中小型音乐作品的和声; 能为今后开展多声部音乐作品研究奠定和声理论的基础。
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副三和弦、七和弦及重属副属和弦的使用及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原位和转位的副三和弦、七和弦及重属副属和弦为旋律和低音配和声。
加强学生键盘弹奏各种调式副三和弦、七和弦及重属副属和弦的能力,增强学生为歌曲编配伴奏的能力。
课程采用分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各类型和弦的分析材料,使学生能更直观、有效地学习副三和弦、副七和弦的连接,能准确判断不同调的转换及转调的类型。
(一)课程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平时及作业情况考核,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二)课程成绩=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成绩×60%。具体内容和比例如表所示。
成绩组成 | 考核/评价环节 | 权重 | 考核/评价细则 |
平时成绩 | 平时作业及课堂练习 | 30% | 课后完成14-16个习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堂练习以随堂提问或测试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课堂的听课效果和课后及时复习消化本章知识的能力。平时作业与课堂练习占总评成绩的30%。 |
考勤成绩 | 10% | 考勤成绩共计20分,迟到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3分;旷课3次平时成绩为零。考勤成绩占占总评成绩的10%。 | |
期末考试
| 期末考试 卷面成绩 | 60% | 试卷题型包括和声分析与和声写作两部分,以卷面成绩的60%计入课程总成绩。其中和声分析题目占60%;为低音或旋律配和声的写作题目占40%。 |
(一)大小调式的副三和弦
1.教学内容
(1)各级副三和弦的功能及连接原则。
(2)Ⅱ级、Ⅱ级六和弦、Ⅵ级和弦及阻碍进行。
(3)Ⅲ级、Ⅶ级及其六和弦。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各级副和弦的功能属性、前后的和弦安排、重复音及声部进行。
(2)在各调上熟练掌握上述各种副三和弦。
(3)用副三和弦为乐曲配和声,以及熟练地掌握各副三和弦的功能属性。
(二)大小调式的副七和弦
1.教学内容
(1)Ⅱ级七和弦的特点及连接。
(2)Ⅶ级七和弦的特点及连接。
(3)和声分析。
2.基本要求
(1)掌握Ⅱ级七和弦的特点及连接方法。
(2)掌握Ⅶ级七和弦的特点及连接方法。
(3)在中小型音乐作品分析中,能熟练并准确地判断各级副七和弦及其转位。
(三)和弦外音
1.教学内容
(1)经过音
(2)辅助音
(3)延留音
(4)先现音
2.基本要求
(1)熟悉掌握各种和弦外音的特点。
(2)在为低音配和声时,能在旋律声部写作中合理加入和弦外音。
(3)在分析音乐作品时,能准确判断各种和弦外音;在歌曲编配伴奏中,能识别和弦骨干音与和弦外音。
(四)重属和弦、副属和弦
1.教学内容
(1)重属和弦概述及运用
(2)副属和弦概述及运用、副下属和弦简介
(3)加用副属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4)实践运用及实际音乐作品分析。
2.基本要求
(1)掌握重属和弦的功能特性,及实际的运用。
(2)练习通过副属和弦完成对含有变化音的旋律配和声。
(五)转调
1.教学内容
(1)转调、离调的概念及特征。
(2)转调及离调的手段及声部进行。
(3)近关系转调的步骤及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转调及离调的特征。
(2)熟练运用转调和离调的各种手段。
(3)在键盘练习中熟练掌握调性转换的和声连接。
(4)练习分析判断旋律转调以及写作中安排调性、和弦布局的能力。
学生已完成《基本乐理》课程的学习。
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伊·斯波索宾等合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版
桑桐著:《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
樊祖荫编著:《传统大小调、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