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中国传统核心是儒学,而仁学是儒家思想中心,《论语》是孔子弟子为了全面阐述仁学而编纂形成。
仁学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智慧,对于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
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
中国传统核心是儒学,而仁学是儒家思想中心,《论语》是孔子弟子为了全面阐述仁学而编纂形成。
仁学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智慧,对于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
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选择课程之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理是大变动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大学是学习、追求真理之所,仁学正是中华民族在2500年前探寻到的真知灼见和智慧法门。本课程正是还原《论语》作为孔子弟子为了保存和推广孔子仁学而将孔子思想依仁学逻辑进行编辑的原始思路,运用法典化的解释方法,还原孔子仁学的原貌,作为新时代应对大变动社会的安身立命的基础。
【课程主题】仁学是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如何在春秋礼乐崩坏的大变动社会中生存发展,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智慧,没有先贤智慧的加持,要想在大变动社会中立足,绝难做到。中国现代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现代的变动社会。从仁学的“志于道、兴于诗、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游于艺、合于爱、辅于友、成于乐”中,可以学习到仁学的坚持和义学的权宜,既能够做到坚持原则,又能够有足够的灵活。
【课程收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孔子仁学作为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的内涵有深入地了解,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掌握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的难点与着手处,能够找到自身生存中的问题,并结合孔子仁学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特色与亮点】将《论语》还原为孔子弟子为了保存和传统仁学而进行的编辑,推翻了长期以来传统所认为的《论语》没有逻辑体系的结论,指出《论语》是可以进行法典化解读的逻辑整体。也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够还原孔子仁学的原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于小人、中人、大人人格有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授课目标
一、对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心位置的《论语》有进一步了解,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二、认识仁学所阐释的大变动社会智慧,认识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仁学具有现代意义。
三、意识到大变动社会条件下坚持美德所具有的巨大意义,以及所面临的巨大困难。
四、确信能够坚持美德必须要做到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立于礼”才是坚守美德的根本之道
五、深刻认识到培养强大的行动力应对变动社会挑战的根本方法。
六、体会到唯有权变才能应对变动社会的挑战。
成绩 要求
平时讨论(10%)+平时测验(20%)+作业(30%)+期末考试(40%),取总评成绩。
课程大纲
孔子与仁学:礼乐崩坏与生存智慧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标是对孔子的生平与后世对孔子截然不同的具有巨大反差的评价出发来思考孔子及其仁学。让学生知晓《论语》所阐述的仁学在儒家思想及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孔子仁学作为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在应对变动社会挑战中的巨大作用。学习完该讲后,学生应该知晓长期的大一统社会对孔子的评价其实并不客观,中国传统长期以来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而正确的仁学理解,对于学生掌握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具有巨大的作用。
1.1 正面的孔子:世之木铎与万代师表
1.2 负面的孔子:不仁、不忠、不义、不可、不智、不一
1.3 迷失的仁学:充满争议的仁学思想
1.4《论语》的法典化解读:大变动中感悟孔子仁学
变动社会下的不忧不惧:孔子的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目标在于明确现代中国处于激烈的改革变动之中,也需要作为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而孔子仁学正是这种智慧的杰出表述。当今世界被很多学者称为新的大变动社会时期,因此,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条件下的生存智慧对现代社会有着异常深刻的联系。通过本讲的学习,明白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在当下社会条件下的重要性,它是个人成长的指南和行动的航标。而在春秋大变动社会时期,诸子百家的智慧思想就是为了探寻这样一条变动社会之下的发展道路。
2.1 礼乐崩坏的大变动时代:孔子的生活的春秋时代
2.2 家道中落与创立私学:探索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
2.3 孔子出仕与周游列国: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的应用
2.4 列国困顿与成就仁学:先难后获与仁学思想的成熟
让人迷惑的孔子仁学:109种解释说明了什么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仁学作为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旨在阐述内的内在人格的成长,与人的外在属性地无关,因此,仁学具有难以阐释性、复杂性、综合性。即便在孔子在世时,孔子的弟子也难以掌握仁学。正是由于孔子的仁学难以定义,具有复杂性,所以,孔子的弟子将孔子关于仁的阐述汇集起来,通过《论语》来进行解释。因此,对于孔子仁学的理解,需要将《论语》中所有的109处关于仁的解释都汇集起来起来,这样,就可以全面、深入、整体地理解仁学及其内在的人格思想。
3.1 仁的疑惑:不可言说的言说
3.2 亦仁而已,何必同:令人疑惑的仁的不同表述
3.3 简单版的仁:孝悌乃仁之本
3.4 欲仁得仁:简单版本仁的实现路径
仁学的实践:仁的肯定表述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标是掌握孔子的仁学的目标在于大变动社会条件下以美德来对抗变动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为了要实现“厚德载物”的目标,则需要克服由于遵循美德所带来的高昂生存成本。仁学提出了三点来克服由此带来的高昂成本。一是立于礼,将高昂的生存成本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细化、切割,从而将不可承受之重的生存成本切割成一般人所能够承受,同时,又可以实现美德润身的目的。二是敏于行,即以强大的行动力来应对变动社会的挑战,仁学讲的好学的核心即是敏于行。三是依义而权变,在变动社会中需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实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1 未见好仁学恶不仁者:仁学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4.2 不忧不惧:仁者的属性
4.3 仁学无关圣与仁:关乎五美四恶
4.4 仁学实现的诸要素:行动的智慧与策略
仁者必有知与勇:仁的属性和功效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的是了解仁学异于一般常识的特点。仁学作为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具有真理的特质。而真理是超越时间、空间的,而人的一般认识则受制于时间与空间,需要不断地修正而臻于完善,因此,人的认识具有不完全性,受有限理性的支配。因此,仁学与一般的认识并不相符合,如“刚毅木讷,近仁”,“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善与恶在外表上可能是相似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逐一了解各项美德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5.1 仁者近愚:仁与其它品德的关系
5.2 仁之好恶:实践仁者的属性
5.3 弘毅之士:从小人到大人的仁学人格
5.4 立人、达人之仁:仁的功效与特质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仁的否定表述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章的目标是仁学具有不可言说的特性,在实现中依据仁的肯定方面来实践有时并不具有可行性,因此,从“不仁”的角度,杜绝“不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在实践中经常具有可行性。因此,理解何为“不仁”,在仁学的实践中非常重要。同时,也要理解,做到仁其实并非人的常态,是需要信心、信仰、努力、恒心,而不仁往往是人的常态,需要时时反省、时时努力。结合仁学中不仁的阐述,结合自身实践,思考自身的不仁,以及如何采取克服之法。
6.1 仁的否定表述:如果没有仁会如何
6.2 从小人到大人:仁学人格的层次性
6.3 什么是不仁:不仁是人之常态
6.4 君子有不仁者:仁与不仁,不好判断
人而不仁,如礼何:仁与不仁的对比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标是仁学的掌握还需要在仁与不仁的对比中不断加强仁学的信念。人生在世,往往会被眼前的利益、忧患所迷惑,而无远虑,或是不思进取。而仁与不仁的强大反差可以不断地加强对仁学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仁学实践的动力。因此,仁学需要在不断地自我教育和学习中扩展自身,从而实现从小人人格向大人人格的转化。
7.1 无终食之间违仁:仁者与不仁者最重要的区别
7.2 仁的不可知: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7.3 子罕言者三:真理的不可言说
7.4 仲弓的故事:仁是内在人格的塑造
仁学悖论:仁学权变问题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标是了解仁学在应对大变动社会挑战中的困难以及权变的必要性,以及权变的难度。权变是要将原来的美德体系都推翻,“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这时,个人的行为可能与外在的美德评价体系完全不一样,这时,就面临着个体的选择和公众的评价问题。比如仁学中提出的管仲悖论,没有美德,却可以达到仁,就是管仲推翻了整个美德体系。而伯夷叔齐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舍弃天下和生命来坚持美德,这也是仁学实践的难题。如何权变是仁学的难题,也是仁学的重点,仁学在实践中的核心在于义学。
8.1 管仲悖论:仁学的权变的难题
8.2 伯夷、叔齐难题:仁学的难题
8.3 历史上的仁者:权变之仁
8.4 永恒与权变:大变动社会的仁者之道
一人一义:孔子释仁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标是结合孔子弟子的禀性及特点,来理解孔子针对每个问题所给出的孔子解答。仁学需要根据不同人的禀赋、特点来具体设计,需要跟实践者的个性结合在一起。结合自身的个性来设计仁学的实践之路。
9.1 能近取譬:仁学方法
9.2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材施教的仁
9.3 樊迟之问:仁学在于修正自己的欠缺
9.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行动力的仁
仁学人格论:从小人到君子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的目标是理解仁学内在人格及从小人到大人的成长路径。君子是仁学的理想人格,但是,君子的要求极高,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不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没有仁学的智慧,不可达到。而小人则是人的常态,是具有了美德,人格初成者。长期以来,我们对仁学的人格存在理解的误区,认为小人在道德上是贬义,而君子是人的正常人格,其实,小人正是人的正常人格,而君子则是理想人格。唯有不断地依据仁学的智慧,才能使自身从小人走向大人人格。
10.1 内在人格很小的人:小人的10项标准
10.2 小知而不可大受:内在小人格的10大表现
10.3 君子不器:君子的标准
10.4 君子的权变:君子权变的标准
仁学启蒙:仁的思想与仁的精神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本讲系对孔子仁学的总结,孔子仁学是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智慧,以美德应对变动社会的挑战,其实是人生的窄道,需要以智慧的方法方能经过。变动社会中需要以权变之义相辅佐,才能够实现窄路生存。让学生理解坚守美德所存在的困难,以及如何能够在变动社会中坚守美德,以及不坚守美德所带来的弊病。
11.1 仁学总结:变动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
11.2 仁学真谛:窄路中的生存与美德
11.3 分歧缘起:变动社会中德性的危机
11.4 权变之义:德的权变与义的分歧
示范作业:用孔子仁学思想解释《论语》诸篇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仁学的完整思想是通过《论语》来体现出来的。而《论语》的解释也是遵循仁学。《论语》的20篇均可用仁学的理论进行解释,而各篇各有侧重。学生在学完仁学理论之后,能够对仁学各篇能够进行解释。
12.1 《学而篇第一》:后天之“学”改变命运
12.2 好学:内在人格的完善的基础
12.3 德、礼、义:好学及权变的方法
12.4 立于变动社会中的奥秘:《学而》的逻辑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论语》
沈敏荣:《仁的价值与时代精神——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沈敏荣:《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沈敏荣:《义的追寻——转轨社会社会正义形成原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常见问题
Q : 1、《学而第一》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分别从《论语》的其他地方找出能够印证这三个方面的章节。
Q : 2、历史上有哪些对孔子的负面评价和负面形象?这些评价的根据是什么?
Q : 3、为什么历史上对孔子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其原因何在?你认识是孔子是什么样的形象?
Q : 4、如何理解众说纷纭的孔子仁学?你认为的仁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