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中医诊断学
第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27日 ~ 2025年06月28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93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中医学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中医诊断学为中医专业必修课。 中医诊断学全书共设十一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四诊是第一章至第四章,中篇辨证是第五章至第九章,下篇综合运用是第十章至第十一章。四诊包括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的主要方法。辨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也是中医诊断思维的核心,主要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综合运用包括诊断思路和病历书写。其中,四诊和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核心内容。另外,辨病的内容在临床各科的实践教学中完成。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中医学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中医诊断学为中医专业必修课。 中医诊断学全书共设十一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四诊是第一章至第四章,中篇辨证是第五章至第九章,下篇综合运用是第十章至第十一章。四诊包括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的主要方法。辨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也是中医诊断思维的核心,主要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综合运用包括诊断思路和病历书写。其中,四诊和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核心内容。另外,辨病的内容在临床各科的实践教学中完成。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案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计算机软件、线上学习资源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学会中医思维方法的运用,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成绩 要求

课程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见习实践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

课程大纲
绪言
1.1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6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全身望诊 望神
1.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
1.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全身望诊 望色、望形、望态
1.1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
1.2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3望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 望头面、望五官
1.1望头面:望头形、囟门、动态与头发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2望五官: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 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
1.1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2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3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水疱、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望排出物、望小儿食指络脉
1.1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1.2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
舌诊 概述、正常舌象
1.1舌的形态结构。
1.2舌诊原理。
1.3舌面的分布。
1.4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1.5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舌诊 常见舌象
1.1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神的荣枯判断;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2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
舌诊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1.1舌象的综合分析:舌质与舌苔互参,
1.2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
1.3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
听声音、嗅气味
1.1闻诊的概念
1.2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暖气、肠鸣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
1.3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内容
1.1问诊的概念
1.2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1.3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
2.1寒热的概念、机理、临床类型及意义;
2.2特殊汗出的表现、意义及机理;
2.3疼痛的机理和疼痛的性质。
问现在症(问头身胸腹不适、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
2.1头晕、胸闷、脘痞、腹胀、心悸的概念;
2.2失眠的概念、机理和意义;
2.3口渴的表现类型与意义,饮食异常的表现及意义。
问现在症(问二便、问女子、问男子、问小二、问情绪)
问现在症:问二便、问女子、问男子、问小儿、问情绪
第一节 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脉象要素及正常脉象
1.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1.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1.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1.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诊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1.1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1.2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脉诊的临床意义
1.1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1.2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1.3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按诊
1.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
1.2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
1.3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
八纲辨证
1.1八纲辨证的概念、意义
1.2表里辨证
(1)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特点、证候分析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1.3寒热辨证
(1)寒热、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1.4虚实辨证
(1)虚证、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1.5阴阳辨证
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6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
1.7八纲辨证的意义
病因辨证
1.1辨六淫证候
外风证、实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热证的含义、主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2疫疠证候
疫疠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3辨情志证候
各种情志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4劳伤辨证
各劳伤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气血津液辨证
1.1气病辨证
气虚类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类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2血病辨证
血虚类证(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3气血兼病辨证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气滞血瘀证、气随血脱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1.4津液病证候
津液亏虚证和津液内停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肝与胆病辨证
1.1 肝与胆的生理病理特点;
1.2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胆郁痰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心与小肠病辨证
1.1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特点;
1.2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和小肠实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脾与胃病辨证
1.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1.2脾气虚证(脾失健运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胃火炽盛、寒滞胃脘、食滞胃脘、胃脘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肺与大肠病辨证
1.1肺的生理病理特点;
1.2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肺阳虚、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寒痰阻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风水相搏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虫积肠道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肾与膀胱病辨证
1.1肾的生理病理特点;
1.2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膀胱实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脏腑兼证辨证
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其他辨证方法
1.1六经辨证概要
(1)六经辨证的概念、意义、适用范围。
(2)六经病证的辨证要点、证候分析。
(3)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
1.2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意义、适用范围。
(2)卫气营血证的概念、辨证要点、证候分析。
(3)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规律。
1.3三焦辨证概要
(1)三焦辨证的概念、意义、适用范围。
(2)三焦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3)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1.4经络辨证概要
(1)经络辨证的概念、意义、适用范围。
(2)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诊断思路
1.1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1)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
(4)病情资料属性分类
1.2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1)辨证诸法的综合运用
(2)辨证与诊法的关系
(3)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4)辨证内容、步骤与具体要求
病例书写
1.1病案的沿革与意义
(1)病案的沿革
(2)病案的意义
1.2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1)中医病案的书写通则
(2)中医病案的内容与格式
(3)病案的排列顺序及项目注释
1.3病案书写格式
(1)门诊病案
(2)住院病案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中医诊断学(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李灿东,方朝义主编.中医诊断学(第5版)[M]上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3]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  2  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01

[4]何建成主编.中医诊断学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05

[5]王忆勤主编.中医诊断学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6

三峡大学
5 位授课老师
冯知涛

冯知涛

副教授

屈赵

屈赵

讲师

胡卫

胡卫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