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欢迎大家加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课程,与我们一起探索微生物大世界。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欢迎大家加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课程,与我们一起探索微生物大世界。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微生物个体微小,无处不在,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课程包括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等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分类,传染与免疫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大量的视频及动画,将教师系统化讲解与生动形象的数字资源结合,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面向理、工、农、林、医各高等院校和师范院校生命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与生物行业相关的人员。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具备解决涉及微生物学研究与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大纲
绪论 [主讲教师:张松]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可举例列出有杰出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贡献。(2)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1.1 微生物的特点
1.2 微生物与疾病
1.3 微生物与工业
1.4 微生物与农业
1.5 微生物学先驱及其贡献
原核微生物 [主讲教师:张松]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2)了解放线菌、蓝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1 细菌的形态
2.2 细菌的特殊结构(一)鞭毛和糖被
2.3 细菌的特殊结构(二)芽孢和伴孢晶体
2.4 细菌的繁殖
2.5 放线菌形态及其应用
2.6 其他原核生物的特点
真核微生物 [主讲教师:庞启华]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酵母和霉菌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2)掌握酵母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以及霉菌的主要繁殖孢子。
3.1 酵母菌及其应用
3.2 霉菌的无性孢子
3.3 霉菌的有性孢子
3.4 霉菌及其应用
病毒 [主讲教师:张松]
课时目标:本章节内容包括:病毒与人类生活;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噬菌体的增殖;病毒核酸的复制与转录;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亚病毒因子。
4.1 病毒与人类生活
4.2 病毒的基本特征
4.3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4.4 噬菌体的增殖
4.5 病毒核酸的复制与转录
4.6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4.7 亚病毒因子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主讲教师:庞启华]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素物质,了解它们的功能;2.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营养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3. 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主要方式,了解其主要机制;4. 了解制备培养基的基本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和应用。
5.1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3 主动运输
5.4 制备培养基的原则
微生物的代谢 [主讲教师:谷峻]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理解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特有的合成代谢过程。
6-1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6-2 微生物的乙醇发酵
6-3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6-4 固氮作用
6-5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主讲教师:庞启华]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2. 掌握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3. 了解温度、pH、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 了解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控制方法,掌握湿热灭菌的原理和方法。5. 了解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控制方法,掌握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
7.1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7.2 细菌生长曲线
7.3 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
7.4 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方法
7.5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7.6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主讲教师:谷峻]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理解原核微生物不同遗传重组方式的概念及过程;掌握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方法。
8-1 细菌的转化
8-2 细菌的转导
8-3 细菌的接合
8-4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8-5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微生物生态 [主讲教师:谷峻]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理解微生物与生物间的六种主要关系;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在参与氮素循环中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降解及监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9-1 人体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
9-2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9-3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传染与免疫 [主讲教师:张松]
课时目标:第十章学习主题为传染与免疫。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补体及其激活的经典途径;抗原;抗体的结构及功能区;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血清学反应。
10.1 病原微生物毒素的致病作用
10.2 补体及其激活的经典途径
10.3 抗原
10.4 抗体的结构及功能区
10.5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10.6 血清学反应
微生物的分类 [主讲教师:谷峻]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理解微生物分类、鉴定和命名的原则及过程;熟悉各种微生物经典分类方法的原理及实际应用;掌握微生物现代分类技术的原理及基本过程。
11-1 微生物经典分类方法
11-2 微生物现代分类方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辛明秀,黄秀梨.微生物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张松,陈莹莹 等.微生物学数字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辛明秀,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张松,郭鲲鹏.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