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械原理的分析设计能力,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是从专业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各章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各章单元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40%。
总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1.1课程的研究对象。
1.2课程的研究内容。
1.3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5学时)
2.1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和目的。
2.2机构的组成。
2.3机构运动简图
2.4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应注意的事项。
2.5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6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3.1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3.2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3.3用相对运动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4.1平面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4.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4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第五章 机械效率和自锁(2学时)
5.1机械的效率。
5.2机械的自锁。
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6.1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
6.2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第七章 (自学)
第八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8.1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基本型式、演化及应用。
8.2有关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
8.3平面四杆机构和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4学时)
9.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9.2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
9.3用作图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9.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10.1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10.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轮齿廓曲线。
10.3渐开线及其性质和渐开线方程。
10.4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
10.5渐开线标准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和尺寸计算。
10.6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
10.7渐开线齿轮齿廓切削加工原理。
10.8变位齿轮概述。
10.9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0.10蜗杆蜗轮传动。
第十一章 轮系及其设计(4学时)
11.1轮系的应用和分类。
11.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1.3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1.4组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1.5轮系的功用。
第十二章 其他常用机构(2学时)
12.1棘轮机构。
12.2槽轮机构。
高等数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
教材: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教程》(第二版),申永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机械原理》,于靖军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