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是学生反映较难学的一门课,但课程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贴近我们的生活,显得生动有趣。本课程提供自制的全部课程的精美课件和部分教学视频,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每章设置自学测试。
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是学生反映较难学的一门课,但课程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贴近我们的生活,显得生动有趣。本课程提供自制的全部课程的精美课件和部分教学视频,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每章设置自学测试。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并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本课程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和方法、调控的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能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以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丰富经济理论,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目标
本课程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和方法、调控的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能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以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丰富经济理论,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大纲
第一章导论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学生初步了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明确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一些预备知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经济模型;掌握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需求、供给弹性的分析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1.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经济学学派介绍等。
2.需求、供给与市场价格
3.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4.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蛛网理论等。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课时目标:本章在上一章分析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决定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需求理论,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效用理论、消费者偏好以及无差异曲线;掌握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和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并通过对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学习、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1.边际效用分析: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
2.无差异曲线分析: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
3.消费者选择分析: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
课时目标:本章从供给方面研究生产者行为,在实物形态上分析产品供给状况的决定以及变化,主要介绍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者均衡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的区别;认识并理解生产的规模收益;掌握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与范围经济的基本理论。并掌握运用生产理论分析企业的具体生产决策的能力。
1.生产技术分析: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可变比例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2.生产分析:等产量线;等成本线;投入的最优理论;生产的扩张等。
3.规模收益分析:规模报酬;范围经济等。
第五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课时目标:在研究了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为了取得利润极大化,厂商如何组织生产与销售?如何确定价格与生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并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了解并掌握各种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
1.市场分析:市场划分的标准;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部门需求与厂商需求;厂商收益等。
2.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分析。
第六章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课时目标:主要介绍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为了取得利润极大化,厂商如何组织生产与销售?如何确定价格与生产?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1.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第七章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课时目标:主要介绍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为了取得利润极大化,厂商如何组织生产与销售?如何确定价格与生产?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厂商需求曲线;
3.垄断竞争市场非价格竞争。
第八章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课时目标:主要介绍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为了取得利润极大化,厂商如何组织生产与销售?如何确定价格与生产?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寡头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1.寡头垄断市场:
2.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和寡头垄断厂商的决策模型理论。
第九章要素价格和使用量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在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价格与使用量决定等基本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了解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理论,并通过上述理论的分析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1.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要素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供求等。
2.工资的决定:劳动的供给;均衡工资与工资差异;垄断条件下的工资等。
3.利息与利润的决定:资本需求;资本供给;利息的决定;利润的决定等。
4.地租与寻租:土地的供求与地租的决定;转移地租;级差地租;准地租与经济租金等。
第十章市场失调与政府的作用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市场运行和调节的效率、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原因以及政府的作用和政府失灵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分析“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得手”这两种资源调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认识效率、公平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
1.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市场有效性的前提;市场失灵的表现等。
2.政府失灵:政府的有限作用;公共决策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官僚行为;寻租行为等。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书
1.《微观经济学》 叶德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2.《微观经济学》 周惠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4月
3.《宏观经济学》 石良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4.《宏观经济学》 欧阳明、袁志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4月
5.《微观经济分析》 黎诣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6.《西方经济学》 许纯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5月
7.《经济学原理》(中国版) 卢 锋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