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强健,还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满活力,让我们感到幸福。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运动来帮助人类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运动如何影响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大脑形态,以及思维、记忆、推理、决策等功能,这其中的机制是什么? 对于大众而言,则关心如何通过运动促进学习,延缓衰老,拥有自控力,管理情绪,形成健康生活习惯,成就健康、快乐和睿智的人生。 本课程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如果你对运动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感兴趣,希望学习这些领域的交叉研究成果、并了解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实践,欢迎加入本课程的学习,共同探索和交流。
—— 课程团队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强健,还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满活力,让我们感到幸福。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运动来帮助人类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运动如何影响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大脑形态,以及思维、记忆、推理、决策等功能,这其中的机制是什么? 对于大众而言,则关心如何通过运动促进学习,延缓衰老,拥有自控力,管理情绪,形成健康生活习惯,成就健康、快乐和睿智的人生。 本课程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如果你对运动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感兴趣,希望学习这些领域的交叉研究成果、并了解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实践,欢迎加入本课程的学习,共同探索和交流。
—— 课程团队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慕课课程基于浙江大学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运动与脑》建设,关注的是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运动与脑认知科学研究,及其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近些年来,脑科学的很多研究都和运动有关。另外,在世界多个政府机构发布《体力活动指南》中加入了运动改善脑健康的内容。这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的大脑和心智发育、成熟和衰老的过程中,运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运动不仅可以健身、健心,还可以健脑。然而,我们的大脑并非时刻保持理性,虽然认可运动锻炼可以产生身心收益,但要科学、理性地坚持下去并非易事。因此,运动与脑认知的研究既有科学价值,也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也正是本课程开设的动因。
本课程授课老师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胡亮教授。胡亮教授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曾参与多项有影响力的运动与脑认知研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介绍运动科学与脑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尤其是当前飞快演进的学术进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大脑结构、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产生的机制;二、大脑如何控制人们的运动,认知功能如何影响人们对于运动和锻炼行为的选择、规划、管理和调整,认知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课程将重点关注运动与脑认知的研究如何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讨论了一些值得大众了解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运动延缓认知衰老;运动是促进学习还是妨碍学习;运动如何帮助人们提高自控力; 为什么一方面运动本身可能会上瘾,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人们戒除网络、药物等有害的成瘾行为;运动如何改善情绪;如何让我们的大脑更好地管理和规划我们的运动行为。从而帮助人们了解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开发大脑,开展运动,如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了解运动锻炼与脑认知相关的基本理念,深刻理解人们的运动和锻炼行为,是如何在大脑的指挥下开展,从而得以顺利完成,获得良好的运动表现,而运动和锻炼又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促进人们的认知发展,延缓认知衰老。
学生应当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对脑科学和神经心理科学在运动促进领域的应用有系统的把握。学习如何针对不同个体开展健康教育与锻炼促进,可以提供基本的运动和脑认知发展的咨询与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开发大脑,提高认知功能,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促进人们的脑健康、认知发展和身体健康。
成绩 要求
1. 课堂讨论(20%)。学员需关注课堂讨论区,在老师发起的呈现在课件中的讨论区中回帖,根据学员的线上讨论参与情况进行评分,参与10次及以上为满分,共计20分。
2. 课后测验(40%)。共安排8次课后测验, 共计40分。
3. 期末考试占(40%)。将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期末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共计40分。
总成绩60 分及以上合格。85 分及以上优秀,并可申请相应证书,认证证书需要付费申请。
课程大纲
专题1:课程介绍
1.1 运动与脑认知的研究背景
1.2 运动与脑认知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专题2:运动与认知老化(一)
2.1 什么是认知老化?
2.2 执行功能衰退理论和神经可塑性
专题2:运动与认知老化(二)
2.3 运动与认知老化的经典研究案例
2.4 运动与认知老化的研究回顾1
2.5 运动与认知老化的研究回顾2
2.6 研究总结与机制
专题3:运动与儿童青少年脑认知(一)
3.1专题导入
3.2 主要概念界定
3.3 运动影响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机制 1
3.4 运动影响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机制 2
专题3:运动与儿童青少年脑认知(二)
3.5 零点体育课的故事
3.6 运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
3.7 总结与展望
3.8 运动与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拓展案例
专题4:运动与自我控制(一)
4.1什么是自我控制?
4.2 运动中的自我控制
4.3 自我控制的神经科学基础
4.4 自我控制力量模型
专题4:运动与自我控制(二)
4.5 自我损耗
4.6 自我损耗的双任务范式及调节策略
专题4:运动与自我控制(三)
4.7 运动中的自我损耗调节
4.8 自我控制资源产生与调节的机制
4.9 运动如何影响自我控制?
专题5:运动与成瘾(一)
5.1 什么是成瘾?
5.2 什么是运动成瘾?
5.3 运动成瘾有害吗?
专题5:运动与成瘾(二)
5.4 运动可以帮助戒断成瘾吗?
5.5 运动戒断成瘾的机制
专题6:运动与情绪(一)
6.1 运动与情绪专题导入
6.2 运动对抑郁的影响1
6.3 运动对抑郁的影响2
专题6:运动与情绪(二)
6.4 运动影响抑郁的机制1
6.5 运动影响抑郁的机制2
专题6:运动与情绪(三)
6.6 如何从神经认知角度理解焦虑?
6.7 运动对焦虑的影响
6.8 运动影响焦虑的机制
专题7:健康促进视角下的脑认知(一)
7.1 运动与睡眠的关系1
7.2 运动与睡眠的关系2
7.3 运动影响睡眠的机制
专题7:健康促进视角下的脑认知(二)
7.4 大脑如何管理和调节运动行为:社会认知理论
7.5 大脑如何管理和调节运动行为:自我效能的作用
7.6 大脑如何管理和调节运动行为: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探索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无硬性要求,对运动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的知识感兴趣。
参考资料
1. 约翰·瑞迪, 埃里克·哈格曼. 运动改造大脑[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 唐孝威。脑科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