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管理》是中国大学MOOC网上有关教师群体如何有效管理情绪的网络公开课,课程视频学习时长为6小时,分五周完成。
本课程通过什么是情绪、非理性认知与情绪管理、积极认知与情绪管理、教师的压力源与情绪问题、教师的有效沟通五个方面内容的探讨,希望教师能够理解情绪管理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了解非理性认知、理性认知与积极认知的内涵、积极健康的身体对于积极情绪激发的意义、挫折的两面性、幸福的心理学特质及如何获得幸福等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够理解和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通过认知与身体管理来有效缓解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现实压力。课程学习可以帮助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积极认知,在走出消极情绪状态的同时,获得自信、坚毅、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体验;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幸福的内涵,并努力寻求获得幸福的有效路径;可以提升教师对自身及自身教学行为的满意度与成就感,并能够把这种积极性迁移到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中,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成就幸福的教师和阳光健康的学生。
《教师情绪管理》属于心理健康类课程,与目前心理健康类课程相比较,本课程有显著特色与亮点。
第一,基于中国教师常见职业行为与情绪压力环境自行设计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课程内容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原创性。
第二,课程内容中包括大量近五年情绪管理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确保课程可读性的同时,增加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理论性和学术性。课程设计坚持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来支持课程观点的适切性和科学性,如高强度运动对于抑郁症缓解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课程以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非理性认 知与决策,及“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强化了课程内容的可读性及理论支撑的厚实性。
第四,课程以案例教学为重要方式,大量列举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现实压力源,及由这些压力源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反应。课程内容与教师职业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如对“生命意义感”的解释及引导,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多“感同深受”及“共情”体验。
1.课堂讨论(15%)。学员需在由老师发起的课堂讨论中回帖并评论他人的帖子,六次及格,十次满分,中间按正比例函数计算,水贴不记入总数。
2.课后测验(40%)。每周一次测验,共计40分。
3.课后作业(20%)。本课程会安排两次课后作业,每次10分,共计20分,需要学员完成,采取同伴互评的形式。
4.期末考试(25%)。将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期末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等,共25分。
课程准备篇
活动0.1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活动0.2 我做好准备了吗?
【猜猜看】谁会和我一起学习?
【谈观点】你平时是如何缓解工作或生活压力的?
第一章 绪论:什么是情绪
1.1 引言
1.2 情绪相关研究
1.3 情绪的基本问题
1.4 情绪的基本理论与功能
1.5情绪智力
第一章 课后测验
【教师答疑区】提问整理 I
第二章 非理性认知与情绪管理
【教师答疑区】提问整理 II
2.1引言:生活中的非理性
2.2卡尼曼及非理性认知的基本观点
2.3 其它认知偏差
2.4 非理性认知视角下教师消极情绪的成因及干预
第二章 课后测验
第1次作业
第三章 积极认知与情绪管理
3.1 导入
3.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3.3 心理资本理论
3.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消极情绪的成因及干预
第三章 课后测验
第2次作业
第四章 教师的压力源与情绪问题
“教师答疑区”提问整理 III
4.1导入
4.2 教师的压力源与压力表现
4.3 教师的消极情绪
4.4 教师的职业倦怠
4.5 教师消极情绪的干预
第四章 课后测验
第五章 教师的有效沟通
5.1 人际沟通及其基本理论
5.2 师生间有效沟通
5.3 师师间有效沟通
5.4 家校有效沟通
第五章 课后测验
不仅仅是结束
不仅仅是结束
课程参考资料将在课程相应章节中具体呈现。课程团队会详细提供所有参考资料的作者、资料名称、出版年份等信息。感谢研究者们为课程提供的资料帮助!
(参考文献在PDF文档中详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