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从体育对人的培养与促进人发展的角度,将体育置于整个教育和人体运动之中认识与把握,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怎样认识学校体育?怎样设计与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什么是和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本课程通过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概念及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介绍等,试图让学生理解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取、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的设计及体育学习评价。本课程还根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做法在教学中给予阐释,以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认知。
1. 课堂讨论(15%)。学员需在由老师发起的课堂讨论中回帖并评论他人的帖子,六次及格,十次满分,中间按正比例函数计算,水贴不记入总数。
2. 课后测验(40%)。每章节各一次测验,共14次,计40分。
3. 课后作业(20%)。本课程会安排两次课后作业,每次10分,共计20分,需要学员完成,采取同伴互评的形式。
4. 期末考试占(25%)。将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期末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等,共25分。
四项累积总分超过60分,即可申请结业证书,总分超过80分,可申请优秀证书 ,认证证书需要付费申请。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1 古代社会的体育
1.2 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
1.3 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2.2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2.3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
2.4 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3.1 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
3.2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四章 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
4.1 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
4.2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5.1 体育课程的特点
5.2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5.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5.4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
第六章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6.1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6.2 体育教学(学习)目标
6.3 体育教学内容
第七章 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7.1 体育教学方法(一)
7.2 常用体育教学方法(二)
7.3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三)
7.4 体育教学组织
7.5 体育教学管理
7.6 体育课教学视频(范例)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8.1 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8.2 体育与健康课的结构
8.3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
8.4 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
8.5 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第九章 体育教学设计
9.1 体育教学设计过程
9.2 学段体育教学计划设计
9.3 模块(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设计
9.4 课时体育教学计划设计
第十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10.1 评价的目的与目标
10.2 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十一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1 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3 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二章 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12.1 课外体育活动特点与组织形式
12.2 校内体育竞赛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12.3 校内体育竞赛的计划
12.4 大课间视频(范例)
第十三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3.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与组织形式
13.2 运动队组建与训练计划的制订
13.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
13.4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
第十四章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14.1 专业发展的内容
14.2 专业发展的途径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同时涉及有志于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他体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本课程主要以体育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认识学校体育,如何思考、解释、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本课程是基于分享和交流互动的,因此,只要对学校体育感兴趣、致力于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生,以及在学校体育实践中遇到问题、并希望获得解决的一线体育教师,欢迎加入我们的学习!
教材使用: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时,课程参考资料将在课程相应章节中具体呈现。课程团队会详细提供所有参考资料的作者、资料名称、出版年份等信息。感谢研究者们为本课程的学习资料所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