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所开设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是农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科学先进,既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吸收近年来土壤肥料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是农学、园艺、植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师资队伍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都是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专业研究成果显著,教学研究成果丰硕,教学经验丰富多彩。主讲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注重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将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土壤的形成、发育、分布、不同土壤的农业特性、土壤改良技术、植物的需肥规律、肥料的制造与特性、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施肥手段调节土壤供肥与作物需肥之间的关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土壤与肥料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面向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基础课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本课程情况,形成如下课程目标:
立德树人:培养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肥料技术人才。
知识水平:(1)掌握土壤及施肥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掌握土壤肥力发展规律,了解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土壤及施肥污染的预防机理与治理技术,熟悉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检测方法,掌握土壤健康评价和障碍土壤修复方法。
能力水平:(1)具备解决与土壤肥料有关的多学科交叉问题的综合能力。(2)提高理论拓展、科技创新和解决农学、环境、生态等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1.2 土壤与肥料学发展概况
1.3 土壤的地位与作用
1.4 我国可持续农业中的土壤与肥料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土壤矿物质
2.1 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
2.2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第2章 土壤矿物质
第3章 土壤有机质
3.1 土壤微生物
3.2 土壤动物
3.3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存在形态、组成和性质
3.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和在土壤中的性质、影响有机质的转化因素及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第3章 土壤有机质
第4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4.1 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
4.2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能态及土壤水的调控
4.3 土壤空气
4.4 土壤热量与热学性质
第4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第5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5.1 土壤孔性
5.2 土壤结构性和耕性
第5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第6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6.1 土壤胶体的种类及1:1型矿物
6.2 2:1型矿物
6.3 土壤胶体的特性
6.4 土壤吸收性能与类型及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6.5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收
第6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第7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7.1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7.2 土壤酸碱度的指标
7.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和土壤缓冲性
7.4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环境
第7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第8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8.1 土壤圈
8.2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8.3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8.4 主要成土过程和土壤发育
8.5 土壤分类
8.6 我国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
第9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9.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9.2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9.3 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9.4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9.5 肥料与施肥的基本概念
9.6 施肥的基本原理及施肥与农业生态
9.7 施肥技术
第9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10章 氮肥
10.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以及N在作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10.2 植物对N的吸收与同化以及NH4+与NO3-的营养特点
10.3 植物体内N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N营养失调症状以及土壤N的形态及有效性
10.4 土壤N的转化以及氮肥的生产和种类
10.5 铵态氮肥
10.6 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长效氮肥
10.7 氮肥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第10章 氮肥
第11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11.1 土壤磷素营养
11.2 植物磷素营养
11.3 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11.4 土壤钾素营养
11.5 植物钾素营养
11.6 钾肥的种类与特征
第11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第12章 微量元素肥料
12.1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形态和分布及铁、硼的生理功能和其失调症状
12.2 锰、铜、锌、钼、氯、镍的生理功能及其失调症状
12.3 植物微量元素的诊断方法和指标及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12.4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
第12章 微量元素肥料
第13章 复混肥料
13.1 复混肥料的定义、类型、种类和有效养分表示法
13.2 复混肥料的分级和优缺点
13.3 二元、三元及多元混合肥料
13.4 混合肥料的生产和合理施用
第13章 复混肥料
第14章 有机肥料
14.1 有机肥料及其特点
14.2 有机肥料的作用
第14章 有机肥料
选用教材:
沈其荣 主编.《土壤肥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籍:
吴礼树 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谢德体 等编著. 《土壤肥料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
刘克锋, 韩劲, 刘建斌 编著.《土壤肥料学》,气象出版社,2001年。
赵义涛,姜佰文,梁运江 编著.《土壤肥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陆欣,谢英荷 编著. 《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