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融合报道
第2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2年03月02日 ~ 2022年07月01日
学时安排: 第一章、6节;第二章、15节;第三章、12节;第四章、线上学习;第五章、18节;第六章、3节。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97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面对当下及未来媒体融合生态,融合报道是全媒体时代的主流报道传播技能。本课程为云南大学开设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选择了暨南大学建设的慕课“融合新闻”为线上课程,同时根据课程安排,由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三名教师做线下内容拓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训练,让线上的讲授在线下得到延伸、拓展和实践,让书本理论知识实现“落地”,让教学活动更为丰富、生动和具体,让学生学习更加有趣、有料、有收获。
面对当下及未来媒体融合生态,融合报道是全媒体时代的主流报道传播技能。本课程为云南大学开设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选择了暨南大学建设的慕课“融合新闻”为线上课程,同时根据课程安排,由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三名教师做线下内容拓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训练,让线上的讲授在线下得到延伸、拓展和实践,让书本理论知识实现“落地”,让教学活动更为丰富、生动和具体,让学生学习更加有趣、有料、有收获。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传媒生态格局日新月异,暨南大学推出了国内第一门融合新闻MOOC《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对融合新闻进行了结构完整、案例丰富的总结和讲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在此慕课丰富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拓展建设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融合报道》,课程在集纳包括慕课在内的其它学术资源的同时,就融合报道的理念、类型、方法和技能开展立体式学习,以调动学生线上学习为基础,以线下师生互动、学生实践为途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融合报道的理念认识水平、融合报道能力素质水平,具备新时代“四全媒体”人才素质、职业敏感和专业能力。


一、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未来已来”,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具备融合报道的理念、能力和素养,是我们这个专业当下及今后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未来走上社会之后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否从事新闻工作,还是将来从事就业前景更广,适应性更强的“传播”事业,“融合报道”都能为你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媒介融合生态的规律、途径和方法提供有益的信息和训练。

同时,对融合报道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也是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中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


二、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本课程旨在全景式呈现融合报道的基本理念、融合报道的类型和实践操作方法。线上慕课中有15个知识专题和若干国内外经典案例,而线下课程将在此基础上,就融合报道的理念、融合报道的不同类及其具体实践操作展开教学,重点就网页图文报道、数据报道、短视频、VR新闻、智能报道和移动直播等具体类型展开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分享、操作实践,结合和应用云南大学获得的教育部首批“金课”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开展教学,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想用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课程在线上慕课已有的15个知识专题基础上,有以下教学安排

课程导读

第一章 融合新闻概述

第二章 短视频新闻制作与发布

第三章 网络图文报道

第四章  VR报道

第五章 移动直播新闻报道

第六章 智能报道



三、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本课程在全面学习融合新闻的理念和实践基础上,重点训练不同类型融合报道的运用、操作和叙事方式。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

1. 理解融合报道基本原理,掌握融合思维,了解融合报道各相关知识构成。
2. 全面掌握全媒体报道各种类型的渠道特点和优势,具备融合报道的意识、方法和技能。
3. 了解媒体融合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今后在各类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自媒体中完成融合策划、生产和发布的实际能力与素质。


四、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 资源优势:课程融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为一体,引进国内最早开设、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MOOC作为线上资源,结合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师资和实验资源,运用教育部首批认证“金课”“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移动直播”虚拟仿真项目,共同打造本门课程,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业性和实践性。
2. 教学方法先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线上吸纳最先进、最丰富的课程资源,线下开展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分享、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有利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
3. 团队优势:线上MOOC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由青年长江学者暨南大学教授刘涛领衔,线下教学团队由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特殊人才支持项目教学名师云南大学单晓红教授领衔,由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双师型教师陈宇、青年教师方鑫联合组成,各位老师发挥自身优势,确保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内容结构完整、教学质量上乘。


显示全部
授课目标
  1. 全面认识媒体融合生态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2. 认识融合新闻的基本内涵和策划、制作流程;

  3. 理解和掌握融合报道的工具、手段和技能;

  4. 提升融合报道的实际运作水平和能力。

课程目标

所支撑的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全面认识媒体融合生态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意义;认识融合新闻的基本内涵和策划、制作流程;

课程目标2

能力目标

理解和掌握融合报道的工具、手段和技能;提升融合报道的实际运作水平和能力。

课程目标3

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全媒体融合报道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成绩 要求


总课程成绩由章节慕课作业成绩、平时成绩(课程讨论、到课情况等平时表现)、实验成绩(课程中实践部分完成情况)和期末成绩四个部分的单项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比例为:

成绩构成

占比

慕课成绩

10%

平时成绩

10%

实验成绩

40%

期末成绩

40%


课程大纲
第一章、融合报道概述
课时目标:针对融合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融合的思维方式、融合报道的策划、融合报道的叙事以及融合报道的未来展望等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
第一节、融合报道的概念与内涵
一、媒体融合的中国逻辑
二、融合报道的基本内涵
1、形式的融合
2、平台的融合
3、手段的融合
4、观念的融合
三、全媒体生态
1、全程媒体
2、全新媒体
3、全员媒体
4、全效媒体
第二节、融合报道的思维革命
一、用户思维:案例分析
二、产品思维:案例分析
三、整合思维:案例分析
四、互动思维:案例分析
第三节、融合报道策划
一、策划的时、度、效
二、选题策划
三、形态策划
四、整合策划
第四节、融合报道叙事
一、融合报道叙事的基本方式
二、叙事的结构
1、时间叙事
2、空间叙事
3、关系叙事
三、融合报道的互动
1、界面相应
2、路径选择
3、角色扮演
四、融合报道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融合报道的未来趋势
一、智能化与专业化
二、价值引领与产消融合
三、形态创新与行业前景
四、融合报道与传播伦理
第二章 短视频新闻制作与发布
课时目标:本章将根据短视频新闻的生动性、直观性、及时性、社交性等特点,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并展开关于如何掌握短视频生产与发布能力的讨论与分享。
一、结合慕课,掌握短视频新闻生产的工具和基本制作要领;
1、结合案例讨论短视频新闻题材与视频符号特点;
2、学习与训练短视频新闻生产工具。
二、学习和运用全媒体联合实验室“七彩云”移动端生产工具,进行短视频新闻报道流程训练;
三、以小组为单位,对选定新闻事件进行短新闻实战训练,要求报道有策划、新闻成系列、发布多平台、互动很充分,并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与分享。
第三章 网络图文报道
课时目标: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狭小的屏幕和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成为了基本需求.借此趋势,网络图文报道因具有适配性高,包容性强,应用面广,传播便利等特点而在新媒体中十分常见。例如党的十九大报道中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新媒体报道.本讲以相关优秀新闻报道为例,研究网络的技术优势,进而归纳总结网络图文报道在传播中的应用特点,并探讨未来网络图文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有待完善之处,以促进其创新发展。
第一节 融合视野中的网络图文报道
一、图文报道。
二、网络图文报道的写作特点,报纸端、网络端、
三、网络新闻中常用的互动方式
四、网络图文报道的形式特点
第二节 网络图文报道的编排与设计
一、 网络图文设计的三个原则。
二、 网络图文设计的六种方式。
第三节 网络图文叙事的基本策略
一、 融合新闻报道中图表与文字的四种关系。
二、 网络图文报道中的叙事策略。
第四节 网络图文报道的多媒体形态
一、 传统媒体走进互联网的三阶段。
二、 传统多媒体新闻报道(“圣诞树”)。
三、 嵌入式(embedded)多媒体新闻报道。
四、 案例:《纽约时报》多媒体特稿《雪崩》(Snow Fall)。
实践内容:分小组,自选相关选题,制作一则网络图文报道,并在课堂进行分享、点评。
第四章 VR报道
课时目标:近年来,主流媒体不断地将VR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中,VR新闻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抢夺受众"眼球"的新型武器.同时,大量的VR新闻实践也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媒体自身的风格.在VR技术的影响下,VR新闻报道有什么题材倾向和内在规律?本讲将探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特征及VR新闻的发展前景。
一、结合慕课,进行线上学习;
二、结合实验室及个人现有设备,尝试制作相关VR作品并分享。
第五章 移动直播新闻报道
课时目标:本章将要求学生结合慕课学习及所学专业知识,利用七彩云融合报道平台进行直播选题申报及直播过程实施,掌握移动端新闻事件直播的策划、执行和效果分析。
一、结合案例讨论“如何进行移动新闻直播”。
1、讨论分析移动直播和电视直播、广播直播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策划和发起一场移动直播?
二、运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金课进行直播策划与虚拟实验,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运用“七彩云”直播平台,策划和执行一场多端的移动新闻直播,并对直播组织、直播拍摄、互动环节、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与分享;
1、学习“七彩云”平台直播场景的建设,掌握必要的直播工具;
2、确定直播事件,进行策划与工作台本撰写;
3、按计划实施直播,并进行突发事件处置;
4、分析与分享。
第六章 智能报道
课时目标:结合智能聚合时代,新闻生产各环节的新变化:如信息采选聚合的社会化、多元化、自动化特征,学习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如何协同、智能,学会在信息建构中如何呈现多模态和场景化特征,在信息分发和推送中如何实现精准化、互动化的效果。
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最前沿智能报道相关讲座,具体内容以受邀老师讲授为准。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前驱知识和能力应为新闻传播专业实务课程(采写编平摄录播等业务课)。对于新闻工作者,则可以直接选课学习。

参考资料

[澳] 斯蒂芬·奎恩:《融合新闻报道》,张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美] 珍妮特·柯罗茨:《融合新闻学实务》,嵇美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美]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

[中] 腾讯传媒研究院:《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中信出版集团,2016;





云南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单晓红

单晓红

教授

陈宇

陈宇

编辑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