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以讲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为主,内容涉及各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重要的作家作品及其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与风气、流派及风格,各种文体的演进发展轨迹等。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辅之以一定的课堂讨论。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目标,要求将课程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大量作品需要在课外阅读,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经典文本、文学思潮、风格流派、形式技巧等知识,并与历史、哲学等学科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的文学活动之中,进行文学创作等。
1.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2.平时成绩由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课程讨论构成。
(1)单元测验15%,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型为主;每次测验允许尝试3次,以最后一次提交答案为准。
(2)单元作业占15%,为主观题,要求学习者在观看教学视频和文档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具体要求参见每次作业说明。作业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分,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5个。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为: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100%。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每个得分项去掉最低最高分取平均分,然后相加。
(3)课程讨论占5%,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堂讨论区”中参加教师发起的讨论或进行自由讨论,发帖和回帖的数量达10条及以上。
(4)期末考试占65%。形式为纸质闭卷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11021019
学时数: 56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概述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一)讲述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阶段的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
2、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较为系统地掌握关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知识,并进而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以求有益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的兴趣与能力,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3、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
(2)了解并掌握各时期的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3)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立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二、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掌握中国上古原始歌谣和神话的基本形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歌谣
一、《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性》中的《蜡辞》
二、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神话
一、神话的产生、保存及流传情况
二、神话的内容
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三、我国神话的艺术特点与影响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二、最早的叙事文学。
讲析篇目:《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鲧禹治水》。
本章重点、难点
神话的内容。
思考与练习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书名、篇名、分类、作者及创作年代
二、结集成书及流传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
一、颂歌诗;
二、怨刺诗;
三、婚恋诗;
四、农事诗;
五、征役诗;
六、燕飨诗。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
三、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
2.难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思考与练习
1.《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最出色的是哪一篇?请简略说明其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3.赋、比、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以具体作品理解和说明。
第三章 先秦史传散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及掌握其主要文学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和叙事成就
一、《左传》的作者和编撰缘起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1.在天人关系中比较强调人的作用;
2.在君、民关系中,比较重视民的作用;
3.对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持“不隐恶”的态度,赞扬了有志之。
三、《左传》的艺术性
1.长于描写战争;
2.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3.语言精练传神,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重点讲析篇目:《晋公子重耳出亡》、《殽之战》。
第四节 国语
一、《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二、《国语》的特点
《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体例及内容
1.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
2.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
二、《战国策》艺术
1.文笔生动,善于把人物活动故事化,尤善渲染气氛;
2.叙事说理,辞采绚丽。又长于比喻,艺术技巧比以往历史散文有新的提高,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重点讲析篇目:《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左传》浓厚的文学色彩;《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
2.难点:《左传》浓厚的文学色彩。
思考与练习
1.结合具体作品,理解并说明《左传》描写战争和塑造人物特色。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
第四章 诸子散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掌握诸子的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论语》、《孟子》
一、《论语》
1.孔子生平、思想
生平概况;关于“仁”的思想;孔子的主要贡献。
2.《论语》的内容
记录的是孔子与弟子讲学论道的言论。
3.《论语》的文学成就
简易而深刻的语言;形象化的语言;利用口语虚词描摹说话人的口吻。
二、《孟子》
1.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简要生平;《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孟子个性特点。
2.《孟子》的文学特点
(1)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气势磅礴,咄咄逼人,感情色彩强烈,有着明显的战国时代的特征和突出的个性精神。
(2)善于在论辩中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
第二节 《墨子》、《庄子》
1.墨子生平与思想
墨子简要生平。《墨子》主要思想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2.《墨子》散文特色
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
二、《庄子》
1.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简介;《庄子》所表现出的愤世嫉俗精神和对黑暗现实的大胆批判;庄子的社会理想和哲学观。
2.《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1)突破了语录体和对话体;
(2)诗一般变幻莫测的结构;
(3)有着很多优美华丽的意象、寓言、神话;语言流畅而意蕴丰厚,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第三节 《荀子》、《韩非子》
一、《荀子》
1.荀子儒学大师,但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政治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
2.荀子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后世论述文的典范。善于类比,不乏文采。
二、《韩非子》
1.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
2.韩非子散文:严密的推理,犀利峻峭的风格;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论语》、《孟子》、《庄子》。
2.难点:庄子的思想和文章对后代文学家的深远影响。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
2.《庄子》的文学特色有那些?
3.《孟子》文章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作品作具体分析。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楚辞的文体特征、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关于“楚辞”的名称;楚辞的特点;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
二、屈原的作品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的思想内容
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离骚》的文学成就
1.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2.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
3.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一、《九歌》、《九歌》
二、《九章》
三、《天问》《招魂》
第五节 屈原的影响及宋玉
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九辩》。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特征;《离骚》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方法。
2.难点:《离骚》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方法。
思考与练习
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说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秦代文学的概况;掌握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地位和成就。
教学内容
一、秦代文学概述
二、汉代政治思想文化概述;汉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 汉代论说散文
教学目的要求
把握汉代各个时期论说散文的不同特点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汉论说文概述
一、西汉论说文的特征
二、西汉各时期论说文成就
第二节 贾谊、晁错的政论文
一、贾谊政论文
二、晁错政论文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过秦论》。
2.难点:西汉各时期论说文成就。
思考与练习
贾谊散文有什么特点?请以具体作品说明。
第二章 汉赋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汉赋的流变,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内容及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赋的产生及其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
第二节 汉赋的发展变化
一、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代表作家
1.骚体赋及代表作家贾谊。
2.汉大赋及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3.抒情小赋及代表作家张衡。
二、汉赋发展变化的原因
第三节 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
内容贫乏,文词繁琐,极尽铺张扬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是大赋的基本特征。大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逆流。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司马相如的赋抒情小赋。
2.难点:汉赋的流变;汉大赋如何艺术地显现盛世景。
思考与练习
以《子虚赋》为例,说明汉代大赋的特点。
第三章《史记》与《汉书》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与立言不朽,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以及叙事艺术及风格。同时也要对《汉书》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家乡景观、童年生活、家学渊源、转益多师以及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为司马迁写《史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父亲的遗志和遭受宫刑的耻辱成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
二、《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纪传体例,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统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目的。
二、主张德治仁政,反对暴政的进步思想。
三、独立思考与大胆实录的精神。
第三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一、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
1.司马迁善于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行动展示其性格特征;
2.善于在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通过不同性格的相互碰撞,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
1.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
2.互见法;
3.善于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场面中来表现。
三、浓重的抒情气氛
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班固和《汉书》
一、班固思想与司马迁的不同
二、《汉书》写作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史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2.难点:《史记》的抒情性。
思考与练习
1.联系具体作品,说明《史记》人物传记写人的几个特点。
2.以李陵和苏武的传记为例,说明《汉书》刻画人物笔法精细的特点。
第四章 汉代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乐府诗的内容及突出的艺术成就。了解东汉文人五、七言诗从产生到兴盛的情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的设立和乐府诗的保存
“乐府”涵义的演变。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娴熟巧妙的叙事方法。
重点讲析篇目:《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邪》、《上山采蘼芜》。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一、思想内容
1.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
2.主要内容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二、艺术成就
1.大多能使抒情、写景、叙事、议论融合为一,以典型的生活场面与典型的细节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浅近通俗,仍带有民歌的特征,然而凝炼和谐,反映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水平。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2.难点: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
2.说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时代情况,并以具体作品分析它的艺术风格。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本时期时代动乱、门阀政治及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及承前启后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与思想状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新变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三曹”、“七子”、蔡琰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认识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一、曹操
曹操开一代诗风,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散文清峻通脱,影响及邺下文风。
重点讲析篇目:《步出夏门行》二首《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对酒当歌)。
二、曹丕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有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燕歌行》二首对七言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
第三节 “建安之杰”—曹植
一、生平与创作的巨大转变
前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表现遭受猜忌打击的忧愤哀伤。
二、对诗歌发展的杰出贡献
1.词彩华美,善用比喻、象征、烘托的手法;
2.讲究谋篇布局,韵律色调合谐。
重点讲析篇目:《白马篇》、《野田黄雀行》。
第四节 七子等人的文学
一、 “七子”诗文创作
二、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建安文学”悲凉慷慨的思想感情。曹操、曹植诗歌。
2.难点:曹操对乐府诗歌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
1.说明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曹操诗的艺术成就。曹操在诗歌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3.结合作品说明曹植在发展诗歌艺术表现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正始文学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始文学
一、社会背景
正始时期,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二、正始文学风格特征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三、“竹林七贤”
第二节 阮籍
一、阮籍生平与思想
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荡。
二、《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主要内容
1.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2.“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嵇康
一、生平和性格
竹林七贤的领袖。厌恶司马氏集团的虚伪与残忍,在政治上与司马氏政权不合作,再加上恃才傲物的性格,决定他的悲剧命运。
二、嵇康的创作
1.《赠秀才从军十八首》内容丰富,风格高远清朗。
2.《与山巨源绝交书》。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正始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阮籍、嵇康诗文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
2.难点:阮籍诗歌风格的时代根源。
思考与练习
1.说明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
2.《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作特点。
第三章 西晋文学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郭璞诗歌创作成就,认识太康诗风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太康诗风
一、太康诗风总的特点
太康短暂的统一、繁荣局面和士族制度的形成。诗尚雕饰,文崇骈俪。模拟之风。
二、陆机和潘岳
第二节 “左思风力”
一、左思生平和思想
二、“左思风力”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人称“左思风力”。
本章重点、难点
左思的诗歌创作。
思考与练习
1.潘岳与陆机诗文创作的成就。
2.试释“左思风力”。
第四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玄言诗的特点及产生原因。重点了解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与思想性格,陶诗的内容,尤其是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散文、赋的成就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晋玄言诗
第二节 陶渊明
一、生平与思想
1.生平:早年理想与性情;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
2.陶渊明的思想
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它
1.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田园诗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咏怀诗与咏史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既继承了阮籍与左思诗歌的传统,又融入了自己出仕与归隐的思想,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3.陶渊明的散文
《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表现安贫乐道、归田的志趣;《桃花源记》,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陶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陶渊明思想的形成。
思考与练习
1.说明玄言诗产生的背景。
2.说明陶源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第五章 南北朝诗文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谢灵运、鲍照、谢脁创作成就;了解永明体、宫体诗的产生与影响。了解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的创作成就;了解庾信生平变化,认识其后期文学创作的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晋宋之际诗风的演变
晋宋之际诗歌演变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玄言向山水的潜衍。这种转变的产生是这一时期哲学思潮、士人心理以及审美情趣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起
一、谢灵运的人生悲剧
二、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工于锤练字句,雕琢过甚,结构比较单调,多名句而少名篇。
2.谢灵运真正把山水作为审美和描绘对象,对扭转玄言诗风,对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均有较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鲍照和七言诗
鲍照写了大量七言乐府诗,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感情奔放。在七言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
第四节 谢朓与永明体
一、永明文学的新变
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沈约的诗歌成就。
二、谢朓
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能使情景交融,诗风清新流丽,为齐梁“首杰”,所代表的新体诗为近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讲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第五节 宫体诗
宫体诗诗人在诗体形式上的贡献。
第六节 南北朝文
一、南朝辞赋、散文
二、北朝散文
第七节 庾信
一、庾信生平
前期为南朝重要的宫体诗人,后期滞留北朝,始终怀有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情。
二、庾信诗文成就
1.庾信入北朝后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
2.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一定的思想深度。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山水诗的兴起与“二谢”
2.难点:“四声八病”和新体诗。
思考与练习
1.评述大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上异同。
2.评述庾信入北后创作特点。
第六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南北朝民歌的概况和各自的不同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单一,几乎全是情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风格缠绵含蓄;语言常用谐音双关语。《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成就大大超过其文人诗歌。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是重要主题,风格质朴刚健,语言直白晓畅。
讲析《敕勒歌》。
本章重点、难点 北朝民歌。木兰诗。
思考与练习
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小说的起源和这一时期小说的兴盛情况,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及内容,《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对唐人传奇和后来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志人小说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记载汉魏至两晋间统治阶级和士族文人的遗闻轶事。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2.难点:如何理解《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思考与练习
简述《世说新语》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几点说明:
1. 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本大纲依据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培养计划。
2.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2)后继课程:古代文学(二)、(三);古代散文鉴赏与研究、《史记》精读。
3.考核方法
(1)考核方法:闭卷
(2)出题方法:A、B、C卷
(3)时数:两小时
(4)成绩评定:平时、期中、期末、总评
4.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主要参考书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总纂,《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罗宗强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四、学时分配
章 节 | 内 容 | 学 时 | |
第一编 | 先秦文学 概说 | 2 | |
第一章 | 上古歌谣与神话 | 2 | |
第二章 | 诗经 | 3 | |
第三章 | 先秦史传散文 | 4 | |
第四章 | 诸子散文 | 4 | |
第五章 | 屈原与楚辞 | 3 | |
第二编 | 秦汉文学 概说 | 2 | |
第一章 | 汉代论说散文 | 2 | |
第二章 | 汉赋 | 3 | |
第三章 | 《史记》与《汉书》 | 4 | |
第四章 | 汉代诗歌 | 4 | |
第三编 |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 2 | |
第一章 | 建安文学 | 4 | |
第二章 | 正始文学 | 3 | |
第三章 | 西晋文学 | 3 | |
第四章 | 东晋文学和陶渊明 | 3 | |
第五章 | 南北朝诗文 | 4 | |
第六章 | 南北朝民歌 | 2 | |
第七章 | 魏晋南北朝小说 | 2 | |
合计 | 56 |
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文史知识。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 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孙望、郁贤皓选编, 唐代文选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汪辟疆选编,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唐]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唐]李白著,郁贤皓选编,李白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唐]杜甫著,[清] 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8][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俞平伯选释,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1][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12][南唐]李璟、李煜著,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