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医学化学》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即是省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也是省级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本课程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为根本,以医药卫生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为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化学与医学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现代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注重与医学知识的衔接,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本课程贯穿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教书育人的理念,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本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相衔接,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为后续《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化学》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即是省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也是省级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本课程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为根本,以医药卫生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为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化学与医学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现代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注重与医学知识的衔接,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本课程贯穿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教书育人的理念,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本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相衔接,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为后续《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根据医学及相关专业的特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主要讲授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内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如下:
1.强调“对接性” 注重介绍学生今后工作、学习中需要的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强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2.着重“应用性” 为突出职业应用能力,个账均有介绍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突出医学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体现化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提高“技能性” 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4.重视“趣味性” 各章以案例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德育“渗透” 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融入育人元素,更好的使“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
授课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认识化学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意义。
②能够对化学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建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医学化学问题的归织总结能力。
2.能力目标:
①能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有关医学上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具备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能够通过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思维方法,引导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及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精神。
3.素质目标:
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③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精神。
④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优良品质。
⑤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课程大纲
“”医化融合 固本强基“”——认识化学与医学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化学与医学的关系;配位化合物的组成。2.熟悉化学的概念及化学研究的对象;常见的宏量元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配合物的定义及命名方法。3.了解配位化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化学对社会、医药等发展的重要影响。素质目标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安全意识,培养探究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积聚力量。
1.1 化学与医学
1.2 化学与生命
1.3 配位化合物与医学
“探知奥秘 守正创新”——物质的结构基础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原子结构特点及核外电子分布规律,能写出常见原子排布式。2.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划分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知识。4.了解同位素的应用,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结构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素质目标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1 原子结构
1.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3 化学键
“求同存异 慎思明辨”——胶体溶液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溶胶的基本性质和溶胶的聚沉。2.熟悉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及分类。3.了解高分子溶液的特性及对溶胶的保护作用。能力目标1.具备比较、分类、归纳及实践操作综合能力。2.具备用溶胶的知识解决医学和生活方面相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恳服务于医学事业的职业素养。
3.1 分散系
3.2 溶胶
3.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严谨求实 敬业奉献”——溶液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2.熟悉渗透压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3.了解渗透压定律及相关计算。能力目标学会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的基本技能,具有根据工作需要配制不同浓度溶液的能力。素质目标运用渗透原理解决生活和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
“平衡和谐 责任担当”——电解质溶液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弱电解质、同离子效应、共轭酸碱对、缓冲溶液的概念、不同类型盐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类型缓冲溶液的组成。2.熟悉常见的强弱电解质、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和氢离子浓度、pH的关系、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3.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缓冲作用原理及盐类水解。能力目标能判断盐的水解类型和盐溶液的酸碱性,能在日常生活和医药卫生方面正确应用盐类的水解,认识趋利避害。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学风。
5.1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5.2 溶液的酸碱性
5.3 盐溶液的酸碱性
5.4 缓冲溶液
“碳为根本 生命之基”——有机化合物概述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熟悉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成键的特点。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能力目标1.具备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综合能力。2.具备团结协作、与人沟通、辩论、交流的能力。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创新精神。2.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6.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6.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碳氢和鸣 科技创新”——烃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典型的化学性质。2.熟悉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系统命名法和结构特点。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能力目标能够鉴别饱和与不饱和、脂肪族与芳香族等烃的方法,建立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2.培养化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7.1 饱和链烃
7.2 烯烃和炔烃
7.3 芳香烃
“科学传承 文化自信”—— 醇、酚和醚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醇、酚和醚的主要化学性质。2.熟悉醇、酚和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3.了解醇、酚和醚的物理性质。能力目标1.学会鉴别醇和酚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2.能够正确使用醇、酚和醚类消毒剂、麻醉剂,正确保存药物。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的工作态度和医护工作者的荣誉感、使命感。2.教育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探求真理 塑造价值”——醛和酮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2.熟悉醛和酮的结构及常见的醛和酮在医学上的应用。3.了解醛和酮的分类及命名,认识甲醛的危害。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化学方法鉴别醛和酮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医学、生活实践。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9.1 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9.2 醛和酮的性质及常见的醛和酮
“见贤思齐 坚定理想”——有机酸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羧酸的结构特点主要的化学性质。2.熟悉重要羧酸和取代羧酸在医学上的应用。3.了解羧酸和取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羧酸的结构预测其性质,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素质目标正确使用羧酸、取代羧酸类药物,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食品安全 坚守初心”——酯和脂类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酯的命名和油脂的性质。2.熟悉酯的水解反应和油脂的结构。3.了解酯和油脂的分类以及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功能。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酯、油脂和甾体化合物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建立健康新观念,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职业素养。
“科学控糖 守护健康”——糖类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单糖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应用。2.熟悉葡萄糖和果糖的开链式、氧环式和哈沃斯透视式结构;蔗糖、麦芽糖、乳糖的糖苷键类型;淀粉、纤维素、糖原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3.了解糖类化合物的涵义、分类。能力目标1.能够鉴别常见的还原糖与非还原糖。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素质目标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2.通过联系医学实践,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安全用药 践行使命”——含氮有机化合物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胺的化学性质;尿素的结构和性质;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2.熟悉胺和酰胺的结构和命名;重要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在医学上的应用。3.了解胺类、常见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分类。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分析物质的结构,认识毒品的危害性、能进行自我约束。素质目标进一步培养容纳他人、团结协作和以人为本、合理使用药物的职业素养。
12.1 胺
12.2 酰胺
12.3 杂环化合物
12.4 生物碱
“生命基础 健康基石”——氨基酸和蛋白质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性质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2.熟悉氨基酸的性质;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3.了解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推理能力。素质目标1.通过了解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的关系,引导学生体验微观世界的结构之美。2.知道我国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合作探究 实践创新”——医学化学实训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强化素质培养,加深基本理论的理解。2.熟悉化学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加强安全意识。3.了解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掌握化学实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2.能够引领学生自主实践探索,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化学学科素养。
1.1 化学实验安全教育
1.2 一定量溶液的配制
1.3 一定量溶液的稀释
1.4 缓冲溶液的性质和pH测定
1.5 乙醇的蒸馏
1.6 阿司匹林的制备
1.7 皂化反应——肥皂制备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生或具有相同学历的其他人员
参考资料
配套教材:
乔金莲,于春霞. 医学化学[M]. 2024,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
[1]段卫东,段广河. 医用化学[M]. 201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钟鸣,殷杰主编 医学化学[M].2018,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3]李峰,田建坤. 医学化学[M]. 2017,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4]李炳诗,张学红. 基础化学[M]. 2013,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项岚,段广河. 医用化学[M]. 2013,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魏祖期. 基础化学[M]. 200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常见问题
Q :1.我该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A :(1)你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登陆中国大学MOOC,并注册学习账号,搜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化学》课程,并加入学习。
(2)你也可以选择下载中国大学MOOC app手机客户端,并加入我们的课程,通过手机客户端来学习。
(3)一旦你报名选择了课程,我们的课程教师团队会通过通知的形式给您发送课程有关的消息,请您及时查收。
Q :2.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了,怎么办?
A :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帮助:
(1)在课程讨论区留言,说不定和你一起学习这门课的小伙伴就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呢;课程教师团队看到后也将会及时回复。
(2)联系中国MOOC的客服,或者给教学团队教师发邮件。
Q :3.我是新手,能否给我一些学习建议?
A :(1)我们的课程采用MOOC的方式授课,因此你可以自由安排您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但我们仍旧希望你每周能都有固定的时间持续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2)学习的过程比较容易,为了检验您的学习成果,我们布置测验或作业,希望你尽可能的按时独立完成。如果有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您可以继续回看复习课程。
(3)希望你能够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与各位学习者一起煮酒论英雄。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光可以对课程所学内容温习消化,还能互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相信你一定会有额外的收获。
Q :4.课程会不会很难、很枯燥?
A :(1)我们的课程都是老师经过精心设计拍摄制作而成,并且由于是MOOC的方式,所以课程拆分成了不同的知识点,学习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2)我们的课程多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授课方式,课程中也有许多案例的呈现,相信会给学习者带来诸多方面的启发。我们也将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支持学习者将研究发现转化为实践,改进自身教学。